原標題:滬多所高校發佈2017年度畢業生就業品質報告
上海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去向正在發生新變化。這兩天,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同濟大學等滬上高校陸續發佈2017年度畢業生就業品質報告。來自多所院校的最新數據表明,大學生到中西部、基層地區和國家重點行業關鍵領域就業的比例正逐年提高。部分名校畢業生的平均薪資也較去年同期有所上揚。
國企和製造業成為排名居前的畢業生主要流向
曾幾何時,外企是很多名校畢業生就業的首選。從近日各大院校最新發佈的畢業生就業品質報告看,國企和民企已取而代之。從就業單位所屬行業來看,製造業成為各高校畢業生排名居前的主要流向。
據上海交通大學發佈的2017年畢業生就業品質報告,就業居前的三個行業分別為製造業,衛生和社會工作,信息傳輸、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值得注意的是,最近三年,上海交大畢業生就業單位分佈結構正發生明顯變化:2014年,以三資企業為主,國企名列第二;2015年,國企和三資企業並列;2016年和2017年,國企躍居首位。
近三年,同濟大學畢業生到三資企業工作的逐年減少,而選擇到以中小企業為主的“其他企業”就業的逐步攀升。
市屬高校中,學科門類較全的上海大學畢業生流向同樣具有代表性:國企正在取代三資企業,成為畢業生眼中的“香餑餑”。
上海大學2017年畢業生就業品質報告披露,從2015屆到2017屆,該校本科生前四位的簽約就業單位流向分別是國企、中小企業、三資企業和其它企業;碩士生前四位簽約就業的單位流向為國企、三資企業、中小企業和其它企業。製造業,信息傳輸、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金融業,是該校本科生和碩士生就業簽約的前三大行業。
在以工科為主的東華大學,2017屆畢業生總體就業率96.91%,畢業生多數進入國家經濟建設重點行業。在上海電機學院,到國企就業的畢業生佔該校碩士畢業生的七成,從簽約單位看,前三位分別是: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産和供應業,製造業,建築業。而在上海海洋大學,本、專科畢業生行業流向居前三位的是製造業,信息傳輸、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金融業。
精準引導,更多優秀畢業生前往基層單位就業
為鼓勵優秀畢業生主動服務國家戰略需求,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業,在復旦、上海交大、同濟等院校,2017屆畢業生到國家重點領域和關鍵行業就業的比例都在攀高。不少高校通過出臺就業引領計劃,“精準引導”畢業生將個人職業發展和國家發展緊密結合。
復旦大學2017屆畢業生中,有2090人到重點單位、戰略性新興産業支持單位等領域就業,人數佔該校協議就業畢業生的53.49%。據悉,復旦通過實施“基層就業引領計劃”,推進選調生等各項基層就業項目,鼓勵學生到基層奉獻才幹。統計顯示,該校2017屆畢業生中,有239人赴地級市以下黨政機關、事業單位、醫療機構和社區服務等基層單位就業。
上海交大2017屆畢業生到中西部、基層和國家重要行業關鍵領域就業的畢業生比例達66.1%,畢業生就業引導率逐年上升。軍工、電力電網、通信、汽車、裝備製造、金融、醫療衛生、互聯網等行業領域是該校畢業生的主要就業領域。
在同濟大學,2017屆各學歷層次畢業生共計8135人,總體就業率達99.03%,畢業生重點領域就業率達60.67%,比上屆高出了近7個百分點。記者從該校就業指導中心獲悉,學校通過出臺“青松計劃”,設立“揚帆獎”等舉措,引導畢業生到“重點地區、重點行業、重點崗位”就業,推動畢業生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就業。同時,學校與多地政府合作,開展畢業生專項人才選調工作,為目標單位精準輸送大量高學歷人才。該校2017屆畢業生前往基層就業人數共計1451人,其中有357人前往西部就業。
創業人數攀高,折射大學生全新擇業觀
從多所高校的畢業生就業品質報告來看,畢業後選擇創業的學生不再是鳳毛麟角,越來越多大學生的擇業觀念正在發生變化。
上海交大2017屆畢業生中,直接創業的有26人,創立企業23家;復旦大學2017屆畢業生中,直接創業的有27人,涉及信息服務、信息技術和大健康等領域;在東華大學,有48位2017屆畢業生選擇自主創業,創造200多個就業崗位。
同濟大學2017屆畢業生自主創業人數是目前滬上高校中最多的,總計66人,佔實際就業人數的1.35%,創業企業註冊資金合計達1.03億元。從學科來看,工學背景創業的學生最多,有38人,超過同濟自主創業畢業生的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