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大調研 | 長寧天山街道近8萬平方米非成套房屋年內迎來獨立煤衛
墻外是高檔寫字樓和名牌林立的大型商場,一墻之隔的居民區裏卻每天上演著三戶人家共用一個抽水馬桶的日常。在長寧區天山路街道,城市二元結構正愈發顯現,與鄰居合用煤衛60餘年的居民們都迫切期盼著能用上專屬於自己家的廁所和廚房。
今年,這一夙願終於要實現了。記者從長寧區政府了解到,今年長寧區把改善居住環境作為全區大調研的重點之一。其中,天山街道的天義、天山、紫雲等三個居民區近8萬平方米非成套房屋將完成煤衛改造,剩餘13.8萬平方米非成套改造也將在年內啟動。預計到2020年,基本完成全區24.6萬平方米的非成套公房成套化改造。
天山路街道天義居民區,小區內已經有7幢居民樓開始非成套改造施工。
上廁所輪流,炒菜不敢轉身
“沒地方下腳”到底是怎樣一種體驗?在玉屏南路345弄小區每戶居民家中,但凡要使用廚房、廁所,這樣的情況就無時無刻不在上演。家住小區23號2樓的馬阿姨指著擺在家門口的灶臺一邊比劃一邊告訴記者,由於要和另外兩戶鄰居共用廚房,大家燒飯都要商量好儘量輪流,“否則冬天穿得多燒菜要人擠人,夏季氣溫高,兩個煤氣灶一開就熱得像蒸籠。”
位於長寧區中部的天山新村是上海最早的一批工人新村,興建於上世紀50年代,最初入駐的居民中不少人是勞動模範、先進工作者。在60多年前的上海,普通人家能住進工人新村,意味著生活條件明顯地改善。馬阿姨説,1956年,她的父親就是以全國勞動模範的身份住進現在的家中,馬阿姨和兒子也都生於斯、長于斯。然而,隨著老百姓整體生活水準的提高,以及天山路周邊商場、樓盤、商務樓不斷新建,眼看著其他人陸續住進了有獨立煤衛的新式樓房,自己心中難免有一些落差。
居民馬阿姨一家和另外兩戶鄰居合用煤衛。馬阿姨笑稱,兩人同時並排炒菜,有可能把自家的菜炒到鄰居家碗中。
非成套改造的關鍵一步,就是在居民樓外新增使用面積,且這部分面積屆時會進入産證,因此在徵詢階段引來不少居民疑惑。
馬阿姨這樣的失落在天山新村並不少見。天山路街道黨工委書記潘敏告訴記者,街道轄區內共有19.1萬平方米非成套房屋,佔整個長寧區非成套住宅總量近80%,主要集中在天義小區、紫雲小區、天山三村、聯建新村等居民區,其中約55%存在人戶分離情況。不過,比居民們燒飯、上廁所不便更棘手的,是連綿不絕的鄰裡矛盾和愈發顯著的安全隱患。
“灶臺、熱水器、水龍頭,水錶、火表都要分開,關係不好的,平時還要把水龍頭鎖起來防止別人用。”天義居民區黨總支書記郭鳳勤告訴記者,相比各自分開的灶臺、水鬥,公用的抽水馬桶是矛盾焦點中的焦點。“有居民反映新來的租戶不打掃廁所,居民自己也賭氣不掃,寧可大家一起‘臭’也不想吃虧,結果都來找居委會。”
同在天義居民區的天山路938弄20號居民樓,記者看到廢舊的窗式空調外機、舊床板、廢棄桌椅被隨意堆放在樓梯轉角,對已成為“花甲老人”的居民樓來説,已經構成巨大的火災隱患。
“居民都盼著生活更舒適、更安全。” 郭鳳勤説。
改造前,搞清楚居民到底要什麼
2017年4月,天山路街道首次向居民進行非成套房屋綜合改造意願徵詢,涉及天山、天義、紫雲三個居民區36幢房屋共2141戶居民,改造工程分兩批進行。同年8月10日,首批改造進入實質施工階段。
“改造居民樓,比造一棟新房費力多了。”天山路街道辦事處副主任黃章貴告訴記者,徵詢工作啟動前,街道就要首先開展了調研排摸工作,梳理出了四大難點。
首先,別小看這些建造于60年前的“老傢夥”們,房屋結構的複雜程度超乎想像。以婁山關路810弄為例,有的居民樓成套房與非成套房混合,有的樓上有9戶樓下只有7戶,無法統一改造,還有的樓下是木質結構,樓上卻是磚混結構,設計過程全然不同。此外,沿街住宅還存在底樓門面房和違建混雜,戶型結構不統一、原始圖紙缺失的情況屢見不鮮,為方案設計和實際施工造成不小困難。
改造方案也受到諸多限制。上海華鋌建築設計有限公司設計師孫劭錚參與了天山、天義兩個居民區的改造設計。他介紹,由於改造方案要考慮符合規劃的樓宇間距、馬路紅線、建築退界等要求,因此即使設計時動足腦筋,還是會或多或少造成居民得益率不均衡。有的戶型改造後可增加5、6平米,有的受房屋硬體限制只能增加1平米不到。
居民構成複雜也為方案的溝通帶來難度。黃章貴介紹,居民區中,自住的居民以獨居老人居多,需要耐心、多次解説設計圖紙、施工方案;人戶分離的居民中,出租、購房用於投資、多個戶口挂靠的情況都不鮮見。此外,由於市中心老小區施工場地有限,只能分批施工,且每批改造週期都在8個月左右,總體施工週期長達2年,居民日常的停車以及使用公共綠化、文體設施都受到影響。
“要解決問題,先要搞清居民的訴求到底是什麼。” 天山街道辦事處主任梁宏介紹,街道在成立非成套改造工作指揮部後,根據調研排摸後梳理的房屋房齡、結構、疑難問題,將街道和居委幹部分成7個工作組,首先由設計師進行分類培訓,工作組每一位成員都能看得懂圖紙、吃得透設計依據、講得清改造方案,隨時解答居民疑問。
更重要的是傾聽。孫劭錚印象最深一次方案商討長達5小時,一戶居民由於家中早前已自行完成成套改造,因而擔心樓上和樓下改造後,污水管會經過自家客廳,便不太同意自家居民樓進行改造。詳細了解居民這番隱憂,潘敏和孫劭錚便花了幾個小時,為居民仔細講解整棟樓的改造方案。
“看到我們毫無保留,居民也很感動,最後大家還研究討論出了一個可行辦法,把管道繞到室外,這樣既不影響上下樓改造,也緩解了居民的擔憂。”
不再“苦口婆心”,帶著辦法上門
“坐在辦公室都是問題,走進居民家中總能有辦法。”潘敏介紹,相比街道、居委會原先常見的“苦口婆心”式工作方法,這一次,基層幹部們更多地採用“帶著方案上門”的工作方式,不僅想居民所想,還想到居民前頭。
孫劭錚介紹,有戶居民家中住著6口人,希望把改造後總共4平米的廚衛空間再一分為二,變成2個廚房、2個廁所。聽起來最終使用的空間將頗為逼仄?但居委幹部在多次上門溝通後了解到,該戶居民長期存在家庭矛盾,對於空間分割的需求確實迫切,於是第一時間將這一情況反饋給設計師,分析居民訴求的可行性。還有居民在實際施工時提出,能否在某個轉角“造一個櫃子”,增加儲物空間。雖然原方案中並沒有此項設計,但居委幹部了解後,也告知了設計方為居民修改方案。
“對居民有利的、合理的訴求,一定儘量滿足。”梁宏表示,雖然老公房本身就有諸多“常見病”,成套改造前的居民意向徵集、方案制定有各種困難,施工中也有不少突發的難題,但通過走進居民家中了解居民真實想法,不斷調研排摸理清第一手資料,不僅基層幹部隊伍的辦事能力有明顯提升,“跑得勤、肯動腦”的辦事風格也得到了居民的認可。
天山路街道還在改造指揮部建立了“臨時黨支部”,並組建“文明工地”市民巡訪隊,由臨時黨支部黨員和小區熱心群眾、物業、施工單位、設計單位、監理單位的代表定期巡查工地,對施工環境、施工品質、施工進度打分評價,盡可能減少施工對居民的影響。
記者從長寧區房管局了解到,截至目前,天義小區21幢計劃改造的居民樓中首批8幢簽約率超過70%的樓宇已有7幢開始施工,紫雲小區首批8幢居民樓已全部開工。全區剩餘13.8萬平方米非成套住宅中,天山路街道佔約10萬平方米,將爭取在2019年全面開工。
今年1月至5月,長寧區將在全區大調研中,通過多種形式廣泛收集企事業單位、園區、社會組織、居住社區和市民群眾意見,6月起將對發現的問題進行集中梳理,尤其針對基層無法解決的問題和改革創新事項初步列出制度建設清單,7月至9月分領域研究制定對策,10月至12月研究形成常態長效機制,將大調研成果真正可持續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