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葡共譜《春之祭》:催發舞蹈“裂變”

2018-01-16 09:18:51|來源:新民晚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中葡共譜《春之祭》:擺脫古典束縛,催發舞蹈“裂變”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

圖説:《春之祭》 主辦方供圖

  有人説,如果此生只看一部現代舞,那一定就是《春之祭》。此話雖説得決斷,卻不無道理。正是《春之祭》,讓西方舞蹈在音樂、節奏等方面擺脫了古典主義的束縛,跳出了“優雅”的範疇,讓舞蹈産生質變。也正是《春之祭》,催發了舞蹈發展的“裂變”。1月24日,以細膩精緻著稱的葡萄牙庫倫舞蹈團將攜手7名中國優秀的舞者獻演于東方藝術中心,為《春之祭》帶來又一次顛覆,不但“女主角”將變成男人,而且犧牲品將由個人延伸到一個集體,舞臺上每個舞者都將“跳舞至死”。

  1910年,美籍俄羅斯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想到了一個場景——“肅穆的俄羅斯異教祭典:一群長老圍成一圈,看著一位被用以祭祀春天之神的少女跳舞直至死亡。《春之祭》的舞劇音樂由此誕生。該劇于1913年在法國香榭麗舍大街巴黎劇院首演時,口哨、噓聲、議論聲不斷,更多音樂家持竭力反對的態度,連斯特拉文斯基本人,也就此轉向了“新古典主義”的音樂創作。從這一天起,芭蕾不再等於優雅。許多人還將《春之祭》的到來視作現代舞誕生的符號。在此後的一百年裏,這部最初被指責為“褻瀆了優雅”的作品被一代代舞者重新解讀,一次次被注入新的血液。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2

圖説:1913《春之祭》首演 主辦方供圖

  葡萄牙庫倫舞團的編導丹尼爾·卡多索在原作的基礎上切入當代語境,這部《春之祭》最具顛覆性的是,“女主角”破天荒地被換成了男人,原作中的少女則變為一個群體。卡多索説:“我的《春之祭》將把‘犧牲’的概念帶到一個不同的層面,與我們的世界和當今社會聯繫起來。所有的舞者、藝術家都被犧牲,跳舞直至‘死亡’,而非僅僅主演一人。每個人都將作為一個集體而犧牲。”

  屆時,葡萄牙庫倫舞團的7名舞者與北京舞協推薦選出的7名優秀舞者將同臺演出,東西方演員、各種服裝樣式將交織出現。來自中國的合作編導謝欣表示:“中葡合作的《春之祭》將引入中國元素以及來自中國舞蹈的氣韻和呼吸。在舞美方面也會融合中國的水墨畫。”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3

圖説:《春之祭》 主辦方供圖

  卡多索表示,自己的創作就像最初俄羅斯芭蕾舞團的作品一樣,試圖打破傳統——斯特拉文斯基的音樂和尼金斯基的編舞。《春之祭》將是葡萄牙和中國、葡萄牙藝術家和中國藝術家的相遇,演出的最後一部分靈感來源於秦始皇的兵馬俑。

  近年來,葡萄牙庫倫舞團總是在尋找新的挑戰,以保持舞團在藝術和技術方面的發展。2018年又將有新作《思念——回歸法朵》問世,這是另一部有關葡萄牙文化的作品,總監丹尼爾·卡多索説:“我一直都認為舞蹈可以是一種國際交流,是一種打破隔閡和跨越邊界的方式。我們將繼續朝這個方向努力,以穩固我們在國際舞壇上的地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