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控貨幣將終結負債驅動模式

2018-01-17 09:18:55|來源:經濟參考報|編輯:陸琲嘉 |責編:劉徵宇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2018年要“管住貨幣供給總閘門”。通俗而言,貨幣供給即維持社會經濟交易運轉的“錢”,是金融與實體經濟形成良性互動的關鍵。從資産負債表分析,貨幣供給是金融機構負債,主要表現為各種形式的存款。若貨幣供給充裕,則金融機構主動負債較易,負債驅動資産規模快速擴張,推動金融杠桿上升,進而形成資産價格泡沫。而管住貨幣供給總閘門,意味著金融機構負債驅動模式的終結,資産深耕的內在需要已經迫在眉睫。

  資産和負債本是金融機構經營不可割裂的兩個內容。負債為資産提供資金支持,資産反過來又為負債提供便利和條件。若是主動負債較易,則金融機構易形成負債驅動經營模式,導致資産經營較少受到負債約束,主動負債推動資産規模迅速擴張,從而破壞了金融與實體經濟的良性循環,並集聚各類金融風險,屬於典型的粗放經營。只有當主動負債的壓力真正上升,才能有效引導金融機構加強集約經營,真正落實金融機構防控金融風險的主體責任,促使金融機構更加審慎選擇資産標的和方向,有效管理各種資産品質以及資産負債期限錯配風險,推動金融契合實體經濟需要。

  過去一段時間以來,我國金融市場流動性充裕,資金利率水準較低,通過負債驅動資産規模擴張,已經成為金融機構經營慣性。而資産規模擴張反過來又會通過存款派生,增加負債端的資金供應,導致貨幣供給出現快速增長,金融與實體經濟的良性循環受到較大干擾。2016年M2/GDP比值高達208.31%,社會資金服務實體經濟的效率明顯下降。特別是負債端資金供給的軟約束,鼓勵了金融機構在資産端的非理性,集聚並掩蓋了資産端面臨的巨大風險,使得微觀審慎經營的理念讓位於過度激勵的文化。在負債軟約束的經營環境下,通過滾動負債可以緩和資産負債期限錯配所必需的流動性壓力,但客觀上會增加資産配置上的激進性。只要負債壓力不顯現,金融機構就難以真正形成管控資産信用風險的內在動力。此前被監管部門處罰的、通過各種形式隱匿不良資産的作法,實際上也只有在主動負債極為便利的情況下才有可能出現。而個別金融機構過於激進的經營風格,破壞了良好的金融市場秩序,反而成為金融市場競相模倣的對象,進而導致金融亂象叢生,威脅金融體系運行的穩定。

  隨著貨幣供給總閘門受到有效管控,當前我國金融機構負債驅動的外部環境已經發生了根本性變化。2017年5月,我國廣義貨幣供應量M2同比增長9.6%,30年來首次低於兩位數。金融機構負債難度顯著上升,今年以來金融機構存款增長普遍感覺乏力,從而抑制了資産規模擴張速度。截至2017年11月末,全國銀行業金融機構總資産規模同比增長10%,增幅較2016年末下降5.8個百分點。金融市場利率中樞出現了明顯抬升,2017年11月份全國同業拆借加權平均利率為2.92%,較上年同期提高0.58個百分點。整治金融亂象形成強監管、嚴處罰的金融市場環境,不合法、不合規的金融業務得到有效治理,其中金融亂象最為突出和典型的同業投資、理財業務也出現規模收縮,這反過來又進一步強化了金融機構在負債層面的剛性約束。

  以上情況已經充分表明,隨著主動負債壓力的顯著上升,金融機構負債驅動模式已經難以維繫,資産深耕的重要性日益突顯,需要金融機構更加重視資産的經營與品質管理,有效管控資産負債期限錯配風險,加快資産結構的調整與優化,審慎選擇資産經營標的,根據資産期限和結構進行選擇性負債,最終有效管控流動性。説到底,無論是防控系統性金融風險,還是服務於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線,形成金融和實體經濟、金融和房地産、金融體系內部的良性循環,都需要徹底改變金融機構負債驅動資産規模擴張的粗放經營慣性。金融機構只有深耕于資産,才能真正引導金融資源優化配置,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效防控金融風險。(記者 陳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