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舊裏新貌 | 十多年沒大修的老房“變回”風韻石庫門,居委幹部走訪時,居民突然……
龍泉園路,位於南京東路商圈背後,從寧波路直通南京東路,最寬處不到1.5米,是上海記錄在冊的最窄的馬路。龍泉園路也是穿越龍泉居民區內138地塊的馬路。
不久前,南京東路街道對138地塊內的二級舊裏啟動了大修工程,馬桶能裝盡裝、公共廚房能修盡修,盡最大努力改善這裡640戶居民的生活環境。灰墻黑瓦、褐紅色門窗、門拱高挑,這幾天,不少老居民看到部分初露雛形的建築外觀,覺得與過去有很大不同。原來,儘管138地塊內的建築並非歷史保護建築,但街道考慮到其處在歷史風貌區內,在大修中尊重建築原來的紋理,精選材料,使其在質地與色彩上都貼合上海石庫門的風貌,最終呈現出與街區歷史形態相協調的石庫門建築群。
圖片説明:龍泉園路是上海記錄在冊的最窄的馬路。
消除房屋安全隱患,最大限度改善居民生活環境
138地塊內,天津路426弄4號內部已經裝修完了。一樓有處原來三家合用的公共廚房,被修繕一新。胡桃木花色的櫥櫃、黑色臺面的大理石、潔白的洗手池,都是在大修中安裝上的。一戶居民告訴記者,這次居民區工作人員與施工方多次上門測量與他們溝通,根據公共廚房內的原始佈局與設施的尺寸,完全按照一戶一策設計。
圖片説明:修繕後的公共廚房
二樓的一間公共廁所變化更大。原來裏面有三個隔間,5、6戶人家共用,哪家使用哪間,多年形成了不成文的規矩;但畢竟廁所是公用的,由於沒有人打掃,多年臟亂不堪。大修中,居民區工作人員與施工方根據居民意見,尊重公共廁所原來三隔間的佈局,將其中一間由一戶老年居民長年使用的廁所打造成小型浴室,另外兩間還是作為衛生間,但衛生設施全部重裝,整體煥然一新。幾戶居民們都很滿意,自發分配了廁所如何使用,並制定了打掃值班表。
三樓有戶居民最怕下雨,因為哪怕是小雨,她家中也要擺上幾個臉盆,接漏下來的雨水。這次大修,施工方將屋頂全部翻新,重新排布了排水管線,即便遇到大暴雨,雨水也不會再漏到她家了。
138地塊,沒有什麼小區名字,由福建中路、天津路、浙江中路和寧波路圍合而成。內部都是近百年的石庫門房屋,基礎極差、空間狹小、人員密度大,各項基本生活設施老舊破敗,特別是衛生設施非常缺乏。
圖片説明:138地塊原貌。南京東路街道提供
去年年底,龍泉居民區工作人員在接到黃浦置地集團公司發出協助大修項目推進工作請求後,一方面積極了解居民訴求,改善他們的生活環境;另一方面想方設法做好群眾工作,為施工方化解瓶頸問題。
138地塊內的房屋有10多年沒有大修過,最初,居民區為大修向居民徵詢意見時,有些居民提出反對意見。龍泉居民區黨總支書記陸順鳳説, 有居民提出“我們不要大修,要動遷”、“這房子沒有修繕價值”。居民區工作人員向一戶戶居民耐心解釋:動遷不是小事,區政府需要全局規劃;但當下為了改善大家的居住環境,進行徹底大修是非常有需要的。
大修的前提是要消除房屋存在的安全隱患。施工人員在勘察時發現,有戶人家房頂有一根碗口大的主梁已經被腐蝕空了,存在嚴重安全隱患,主梁必須更換。但這戶人家剛裝修過房屋,因為擔心更換主梁會破壞家中的裝修,最初堅決不同意。居民區工作人員主動上門勸説:“主梁不更換,房屋説不定哪天會塌掉,到時候損失的可能不僅僅是家中裝修。”考慮到居民家的實際情況,居民區與施工方細化方案,在更換主梁時最大程度地保護好居民家中現有的裝飾,有部分不得不破壞的裝飾,還想辦法重新配上新的。這戶居民最終非常滿意這樣的結果。
修舊如舊,重現與街區歷史風貌相協調的石庫門
記者上周去138地塊採訪時,裏面的大修還沒有結束;但部分建築的雛形已能看出來了。帶著濃郁石庫門特色的高挑拱門、灰墻黑瓦、紅褐色的門窗都已經做好了,陸順鳳指著一段墻的下部告訴記者,這下面應該是暗紅色的,但已經被歲月完全抹去了顏色,接下來會恢復原貌。
圖片説明:上部在修繕後已經能看出石庫門原貌,下部也會進行修繕。
一戶居民剛好從記者身邊經過,他指著這段墻説,我們小區周邊有很多歷史老建築,都很有風韻,原來我們這個小區在這片區域最老破、最難看,現在這樣大修過,也能融入這片區域的景觀中了。
138地塊內的老石庫門建築歷經上百年,由於年代久遠,絕大多數石庫門已經面目全非,從外部特徵甚至看不出是石庫門建築。
圖片説明:今年4月138地塊將徹底完成修繕。
在大修前,街道了解到138地塊臨近的寧波路在清代是銀行一條街,留下不少歷史人文故事,同時考慮到這裡地處歷史風貌區,周邊歷史老建築比較多,為了保持街區的歷史形態與文脈,決定對這處並非歷史保護建築的地塊,採用修舊如舊的修繕方式,與施工方一同協商,使用材料與工藝質地、色彩都向著老上海石庫門貼近,廚衛改建的材質都選用堅固輕巧材料,以不增加建築的承重。
居民區工作人員也都是有心人,到上海圖書館查閱了138地塊的歷史資料,找到了當年這一地塊內里弄的原始名稱。比如寧波路439弄原來叫張崇坊、457弄叫積福裏;天津路440弄叫保安裏、426弄叫龍興裏。陸順鳳説,居民區打算等大修全部完成,再徵詢居民意見,能否將這些里弄名稱恢復,再現當年的面貌。
為一戶人家設計坡道,讓六旬老人不必再背著老伴上下臺階
天津路426弄5號,一扇小門進去,走過一段兩米的小弄堂,出現一段木板搭建的斜坡路,一米上坡一米下坡,斜坡直通底樓一戶居民家的房間門。
圖片説明:為了一戶人家而搭建的坡道。
60多歲的老李住在這裡30多年來,從結婚生子到孩子長大成人搬出去,現在他與老伴住在這裡,孩子要接他們去郊區同住,他不肯去。“市中心住慣了,這裡出門就是南京路,醫療條件也好。”前年,老伴患上尿毒症,走不了路,每週三次去醫院透析,要推著輪椅進出。但原來他家門口這段斜坡是三上三下的臺階,輪椅停在臺階下,120多斤的老李要背著90多斤的老伴上下臺階,再放到輪椅上。鄰居看到會搭把手,居民區幹部也經常來幫忙,但大多數時候還是他自己來背。
“大修,要改善大多數居民的生活條件,也要關注居民的個性化需求,特別是家中確實有困難的居民、老人與病人等弱勢群體。”陸順鳳説。居民區工作人員提出將樓梯改為斜坡的想法,但是同時也要維護全體居民權利,居民區包塊幹部挨家挨戶聯繫居民,説明改建的目的,得到這幢樓居民的同意,再和施工單位確認改建細節,確保老李妻子出行便利。如今,木質斜坡上被牢牢地鉚著一根根銅條,輪椅推到斜坡上穩穩地。記者採訪當天,老李突然拿出一面錦旗,要送給居民區工作人員,上面寫著“為民辦事、不忘初心”。他説,之前沒和任何人商量過,就是想感謝居民區幾個“小年輕”,幫他家解決了這麼大的難題。
老李突然拿出一面錦旗,要送給居民區工作人員,上面寫著“為民辦事、不忘初心”。
138地塊大修還與北京東路城市更新相結合。原來地塊內有不少居民房間被租給小五金業主作為倉庫與辦公居住場所,給小區環境與安全帶來很多負面影響。不久前,街道與居民區對這些“居改非”的出租房進行檢查,要求業主停止這樣的出租,未來還將配合安裝小區門禁的方式,進一步杜絕“居改非”的情況,維護好小區環境,提升小區居民生活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