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文化“混搭”中國傳統連環畫

2018-01-31 11:04:25|來源:解放網|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中醫藥文化“混搭”中國傳統連環畫,珠聯璧合傳播醫學“國粹”

  傳統中醫備受青睞,但專業術語晦澀難懂,著實令許多人望而卻步。怎樣的喜聞樂見的形式可以承載中醫厚重底蘊、又獨具傳播效果?1月30日下午,“畫説中醫藥文化”叢書正式問世。中國獨有的宣紙線裝圖書裝幀,打開來看,每頁書左邊是引經據典的中醫知識,右邊是頗有中國特色的連環畫,同時配以英文註釋,如此典雅、生動形式,著實引人入勝。市衛生計生委副主任、市中醫藥發展辦公室主任張懷瓊評價,“中醫藥非但是一門醫學,更承載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新穎形式傳播中醫藥文化,不失為有意義的探索。”

  簡潔文字配連環畫

  讓中醫知識變得通俗易懂

  中醫藥,是祖先留給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更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去年中國外文局對外傳播研究中心開展的第5次中國國家形象全球調查顯示,47%的海外受訪者認為“中醫藥”是中國文化的代表元素,僅次於第一名中餐(52%),第三名為武術(44%)。中醫藥文化作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已然深入人心。

  “畫説中醫藥文化”叢書包含《中醫史畫》、《養生新畫》、《藥膳趣畫》三本分冊,分別從中醫藥歷史、中醫藥養生之道、食養藥膳的角度,闡述中醫的魅力與價值。翻開《中醫史畫》“汪昂與湯頭歌訣”一篇,簡潔的兩段話,將傳統中醫方劑學中的歌訣解釋得清晰明瞭——

  方劑學不斷發展,專書日漸增多,收集的醫方數量龐大,給初學者理解和記憶帶來很大困難。醫家汪昂,在著作《湯頭歌訣》中將複雜中藥藥方,編成押韻歌訣,非常適合吟誦記憶,例如,“四君子湯”,“四君子湯中和義、參術茯苓甘草比。益以夏陳名六君,祛痰補氣陽虛餌。除卻半夏名異功,或加香砂胃寒使。”

  主創團隊一拍即合

  耗時數月“引經據典”終出爐

  叢書總編、上海市浦東新區中醫藥文化專委會主任委員范慧敏教授告訴記者寫作的初衷,自己本身對中醫藥文化特別感興趣,但中醫晦澀難懂,許多讀物過於專業,普通老百姓接受有一定難度。“要是能有一些喜聞樂見的形式,讓更多非中醫藥專業的人士一目了然,中醫藥文化的傳播可謂事半功倍。”

  有這一想法的人,還不止范慧敏。畫家羅希賢,身為非物質文化遺産繼承人,曾經出版過《普洱茶》、《兵馬俑》等作品,大獲好評。羅先生坦言,“多年前,我就有一個夢想,立志用傳統中國連環畫形式,展現中華傳統之美,中醫藥傳統文化便是最重要的一環。”

  主創團隊由此開始了“創作之旅”。范慧敏教授説,主創團隊力爭每個中醫藥知識點都權威、到位、科普,為此著實沒少花功夫。團隊先後查閱數十本中醫藥書籍、拜訪多位中醫藥領域權威專家,最終耗時8個月完成叢書。叢書同時採用宣紙線裝書,兼顧了藝術性、通俗性,由此展現了傳統文化的內涵。

  知識與趣味兼備

  事實上,主創團隊最開始只撰寫、編輯了《中醫史畫》,但隨著創作過程不斷深入,全國名中醫李其忠等業內專家提議,中醫藥回歸到老百姓生活,將更有生命力。自此,《養生新畫》、《藥膳趣畫》。翻閱《藥膳趣畫》,養生知識與歷史故事相結合,趣味性、故事性、知識性可謂一舉三得。

  “石菖蒲拌豬心”藥膳中這樣提及,相傳南宋大詩人陸游與妻子感情甚篤,但婚後幾個月,妻子患上尿頻症,陸游四處求診,最終名醫好友鄭樵開了處方,“將石菖蒲、黃連各等份,研成細末,以黃酒沖服。”不日,妻子病情明顯好轉,“石菖蒲拌豬心”由此成為常用藥膳。

  全國名中醫、上海中醫藥大學原校長、叢書總編嚴世蕓教授説,“現代科技飛速發展,許多古代哲學思想難以理解,更談不上應用。以趣聞加知識的方式,讓年輕一代了解中醫藥知識、掌握中醫藥思想,走進中醫,非常有意義。”

  記者獲悉,叢書為讓更多國際友人了解傳統中醫藥文化,還特意邀請上海中醫藥大學韓醜萍教授等優秀譯者翻譯為英文,並以中英對照的形式呈現在書中。范慧敏最後透露,“畫説中醫藥文化”叢書將不止步于面世的這三本,下一步,主創團隊正考慮編撰“本草丹青”等,讓更多傳統中醫藥文化走進“尋常百姓家”。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