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連續多日低溫求診人數持續走高,中山醫院急診“爆棚”不得不貼出告示 申城大醫院急診擁堵有何“解藥”
申城連續多日低溫,各大醫療機構急診數量飆升,部分醫院甚至出現“爆棚”現象。不久前,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貼出告示稱:“由於來我院的急危重症病人增加,已超出我院急診接待能力,導致院內急診搶救區域無放置空間,醫護人員也已處於超負荷工作狀態。建議您前往附近其他醫院,讓病人得到妥善診療和安置。由此對您和家人帶來的不便,我們深表歉意、敬請諒解。”這一方面道出醫務人員的無奈、患者及家屬的遺憾,另一方面也凸顯了大醫院急診看病難。當老齡化社會遭遇冷冬疾病高發季節,申城大醫院急診擁堵有何“解藥”?記者就此採訪專家。
急診已無“淡旺季”之分
上周,記者來到位於斜土路口的中山醫院急診部,輸液室、留觀室等幾乎找不到空位,走廊兩側患者較多,但整個救治環境井然有序,並不嘈雜。剛剛過去的2017年12月底,中山醫院急診因救治量過大,部分需輸液的患者只能在急診戶外操作診治,引起關注。記者在輸液室裏隨機採訪,70歲的孫阿姨是老慢支患者,老毛病一發就來中山醫院就診,她對記者説:“我家離這裡近,雖然也知道中山醫院人多,但醫生護士技術、態度都好,所以寧可多排會兒隊。”中山醫院急診數據顯示:自入冬以來,日急診量持續破千,曾有一日急診接診120急救車65人次。醫務處處長孫湛道出苦衷:“去年以來,醫院急診已基本沒有淡旺季之分,每日均保持高位超負荷運作。醫務人員‘輕傷不下火線’,130余名醫生、數百名護士幾乎無休。”
從病種來看,老年疾病是重頭,老慢支、高血壓、冠心病堪稱“三座大山”。專家説,老年疾病變化快,治療過程長,反復性高,又常伴有多種慢性疾病,急診週轉相對也較慢。記者同時獲悉,搶救室內也已滿載,“在加足馬力縮短候診時間的條件下,經測算,最長候診仍需2小時48分。”
患者並非全都病情危急
急診“爆棚”,患者為何絡繹不絕?中山醫院為此做了微調查。數據顯示,5.63%危重患者由外省市轉運而來;72.24%因在中山醫院有良好就醫體驗,選擇“用腳投票”而來;另有22.13%從他院轉運而來。孫湛説:“感謝患者對中山醫院的認可,但調查發現,很多人沒有必要來大醫院‘軋鬧猛’。”中山醫院急診最高峰一度攀至1074人次,其中一級、二級危重患者為295人,佔急診總人數的27.47%。
中山醫院急診“爆棚”雖屬個案,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上海多家大醫院急診的現狀。急診患者,並非全都“危急”。幾年前,申城6家綜合性三級醫院聯合調查發現,52.6%的患者選擇急診,原因確是突發急症;37.7%是“因為急診檢查速度較快”,30.1%是“因為急診等候時間短”,另有27.7%“因為白天沒有時間看病”。
將急診當門診、當“快診”的現象,導致真正需要急救的患者,候診時間人為延長,耽擱就診時間;急診醫務人員則常年處於疲憊超負荷狀態。中山醫院急診搶救室內,記者看到剛交接班的小李醫生已經滿眼血絲,“有的在中山醫院上班的夫妻,常常一週也難在家打一次照面。”急診護士日行兩萬步,相當於走11公里的路,每日彎腰達200余次,工作負荷已至極限。
“供給創造需求”推高問診人數
老齡化社會引發就診難題,急診室尷尬堪稱典型現象。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胡善聯直陳:供給創造需求,確實是醫療經濟學中的一種理論。中山醫院急診“爆棚”,與急診大樓新建時間不長,存在一定關係。看病便捷度高,市民就醫獲得感強,求醫看病形成習慣,是急診人數持續走高的客觀原因。
寶貴有限的急診資源,如何用在刀刃上?國家衛計委曾頒布《急診病人病情分級試點指導原則》,提出急診患者病情嚴重程度決定急診及處置的優先次序。目前,申城各大醫院急診大多實行分級診療。例如,新華醫院實行紅、橙、黃、綠四色急診分級;中山醫院實行“一問、二看、三檢查、四分診”,同時利用電子信息化預檢,使分診準確率有所提高。中山醫院急診科護士長馮麗説:“我們在院內實行急診分級制度,讓危重患者盡可能得到最及時治療,但如果患者能進一步分流,治療時間週期可以更快。”
不妨強化夜門診、篩檢服務
怎樣分流非急症患者、為大醫院急診服務騰出時間與空間?隨著分級診療的推進,去年多家大醫院門診量有回落態勢,這一現象會否對分流急診有一定借鑒?
胡善聯表示,針對大醫院急診“爆棚”還應有的放矢“開處方”。例如,“上班族”下班看病難,建議二級以上醫療機構(尤其是區域醫療中心)多設立夜門診服務,分流患者人群。據悉,滬上各醫院一度推廣夜門診,此後部分醫院因人手週轉不夠,夜門診難以為繼;針對季節性疾病,增設老年科、內科夜門診,將可分流非危急患者,為大醫院急診減壓。另外,醫院還應強化急診篩檢功能、普通市民科普急診相關知識,針對部分不符合急症指徵的患者,建議做好相關解釋工作,前往門診就診。
與慢性病管理的分級診療如出一轍,改變病家急診就診習慣,堪稱任重道遠。“四分之三的‘老病家’只認中山品牌,如果這一認知換作基層醫院,看病過於集中的難題將迎刃而解。”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專家説。強化基層醫院醫務人員知識儲備與應對能力,讓患者心甘情願“用腳投票”選擇基層,將真正的疑難雜症留給三級醫院急診,才能實現分流功效,保證有限資源的最優化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