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楊浦區浦江辦副主任劉安:用心造就最美風景
站在楊浦濱江段之上,劉安看得很入迷。
不誇張地説,這裡每一處風景,都與這位工學博士息息相關。楊浦大橋以西2.8公里濱江貫通工程中,劉安領命落實“還江於民”,肩負著打通每一個堵點、痛點的艱巨任務。面對標準高、時間緊、任務重的考驗,他帶領著團隊紮根一線、善於創新、勇於擔當,讓最美麗的景色如期呈現在市民眼前。
對這位“濱江博士”來説,這或許是他面對過最為棘手的課題,也是最有成就感的“作品”。
費心:從“閉門羹”到“老常客”
楊浦濱江岸線長約15.5公里,開發範圍近13平方公里,沿江企業中船舶、化工、機電、紡織、輕工、市政等門類的大中型企業約100余家。這些地塊中有租賃戶、改制企業、集體戶口,還有非改居、破墻開店、違法搭建等,歷史遺留問題多,情況複雜交錯,一度成為了濱江綜合開發的“攔路虎”。
2012年6月,劉安到任後第一件事就是“摸清家底”。他用了近半年時間,挨家挨戶走訪沿江企業,了解企業現狀、存在困難與發展意向。
“剛開始,連門都進不去。”劉安並不避諱吃過的“閉門羹”。但通過搭建平臺、確立機制,暢通企業訴求和解決困難的渠道,劉安拉近了政府與企業的距離。
某船舶公司碼頭由於歷史遺留問題,收儲工作始終沒有實質性進展。他在一次與船員的促膝長談中了解到,該碼頭為轉制企業,職工對轉制後的訴求沒有被滿足,因此存在抵觸情緒。而上級單位又存在國資流失的顧慮,雙方始終未能達成共識。劉安多次牽頭與其上級單位反復協商形成補償方案,終於取得了員工與單位理解與支持,圓滿地清除了收儲障礙。
交通運輸部上海打撈救助局急需建設指揮中心、應急設備庫等配套工程,但由於土地屬性問題,前期手續辦理十分複雜,項目推進緩慢。劉安了解情況後,主動上門與其對接,優化工作方案和規劃設計,並多次陪同走訪市級相關部門,爭取支持。在他的積極推動下,指揮中心、應急設備庫順利建成,並按時投入運行。正是因為他的真誠服務,打撈局主動配合濱江公共空間土地收儲,使得該地塊提前完成了土地收儲、移交工作。
從“閉門羹”到“老常客”,劉安逐漸與沿江企業建立了良好聯繫。如今,沿江有多少工廠、土地,有多少碼頭岸線、歷史保護建築,有多少商務樓宇、市政配套,存在哪些問題,他都能如數家珍,娓娓道來。
傾心:濱江上每天三萬步
2016年9月1日,市委領導來楊浦調研濱江綜合開發時明確要求,楊浦應率先在2017年6月底前完成楊浦大橋以西2.8公里濱江貫通工程。為此,區委、區政府立下軍令狀。
領受任務後,劉安對一線同志説:“成功不可能觸手可及,只有擔當負責、跳躍摸高才能實現。我們一定要通過努力,交出一份滿意的答卷。”
他不僅這樣説,更是通過行動來帶領、激勵大家。濱江貫通最複雜的戰場就是丹東路至蘭州路之間的地塊,近百畝的土地就有7個工地同時施工,施工作業面交替、交通組織繁瑣、地上地下複雜、工期進度緊張,如果沒有牽頭、統籌的部門,施工局面可想而知。劉安主動承擔牽頭責任,建立工作機制,敢於擔責、勇於碰硬,統籌協調解決場地租借、交通組織、作業面劃分、技術難題等矛盾,從“紅過臉、有交鋒”到“握緊手、有交融”。平臺的搭建和機制的順暢,使得7家建設單位形同兄弟,緊密配合、相互支持。
在大家眼裏,劉安儼然成了“自家人”、“老娘舅”。從2017年5月1日起,他堅持每天赴工地辦公,經常加班加點,朋友圈中“每天3萬步”的徒步軌跡讓同事們紛紛點讚。
盡心:對標卓越力推精品
“像繡花一樣精雕細刻,才能打磨出經得起推敲和檢驗的實施方案。”這是劉安的工作原則。為此,他多次組織方案研討會,邀請專家、設計諮詢團隊參與方案論證。經過反復討論,廣泛聽取各方建議,最終形成了具有“歷史感、智慧型、生態性和生活化”的濱江貫通實施方案。
秦皇島路輪渡站,是濱江貫通的5處堵點之一。南北向非機動車、行人的過江交通與東西向的濱江慢行交通在此對衝,設計方案經過20余次優化,仍不能合理解決交通組織與親水體驗的主要矛盾。面對難題,劉安多次專題協調、現場調研、走訪市民聽取建議,最終創新採用“二層跨越、螺旋放坡”的方式穩定了設計方案,既通過立體交通解決人流衝突,又確保了濱江一線景觀的親水體驗。
不僅如此,他還提出了“5115”的楊浦濱江綜合交通體系發展目標,即步行5分鐘進入地面常規公交線網,10分鐘進入大容量快速軌道交通網絡,15分鐘車行進入上海市骨幹路線,區域內部出行時間控制在10分鐘以內。他與設計單位、相關部門反復討論,最終形成了交通、服務、景觀、風貌為一體的“三橫六縱九廊道”景觀道路總體實施方案,為提升濱江地區道路交通服務水準奠定了基礎。
如今,楊浦濱江南段核心區已完成98.5%土地岸線碼頭整理目標。劉安的眼神又望向了楊浦濱江的東段,在那裏,有復興島、有森林公園,有著大批未開發“處女地”。如同一張留白畫卷,正等待著畫師的妙筆丹青。劉安知道,下一個任務,又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