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探索“互聯網+政務服務”跨越式發展

2018-02-06 10:21:22|來源:文匯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上海探索“互聯網+政務服務”跨越式發展“智慧政府”助力政務“化學反應”

  在上海的區級層面,遠超網上辦事內涵的“智慧政府”架構已顯露端倪。靜安區剛剛宣佈將在年內新建一張由50萬個感測器構成的大數據網絡,將“數字神經元”延伸到成千上萬的窨井蓋、老舊電梯、消防龍頭……深入社會治理的各個角落。在徐匯區,人工智能已開始實打實地幫助政府改善治理,提高群眾滿意度。

  作為智慧城市建設的領先地區,上海完全有基礎、有能力圍繞“互聯網+政務服務”的新要求,謀劃新發展,實現新跨越。專家認為,上海可以瞄準“智慧政府”的方向,構建數字化、網絡化、智慧化深度融合的政府,推進政府治理能力現代化。

  那麼,圍繞“智慧政府”,上海該如何發揮優勢、彌補短板?記者為此展開了採訪。

  贏在起點,更要贏在終點

  在電子政務領域,上海擁有許多優秀案例:全國首個國地稅合一的網上辦稅服務大廳在這裡率先建成,多項審批事項全部實現全網全流程辦理;上海市人社局建成了面向法人的自助經辦系統,覆蓋60萬單位和1300萬人群;上海出入境辦證業務實現了網上預約、全市通辦,辦證時限從原先的十個工作日縮短到七個……

  致公黨上海市委專職副主委邵志清是智慧城市領域資深專家,曾在信息化主管部門領導崗位任職多年。他告訴記者,過去十多年,上海在電子政務方面大力投入,領風氣之先,建成了不少高品質的電子政務系統。可以説,許多委辦局的信息化水準直到現在仍然是國內領先水準。

  但另一方面,對標國際先進水準,對照人民群眾更高的期待,上海電子政務依然存在差距。在邵志清看來,短板主要體現在三方面:首先,上海過往的政務信息化系統,更多的是以政府為核心,突出管理職能;其次,電子政務更多的是由某個委辦局牽頭建設,系統間缺乏協同,使得需要服務的市民不得不一個個“找部門”,政府作為整體的認知度不強;此外,與消費互聯網領域新技術、新模式風起雲湧相比,“互聯網+政務”的發展腳步明顯要謹慎得多。

  “如何能在‘贏在起跑線’的同時,‘贏在終點線’,這是當下上海電子政務建設應著重考慮的問題。”國家行政學院電子政務研究中心主任王益民研究員表示,上海信息化基礎紮實,數據沉澱豐富,但過去的信息化積累也可能成為將來整合共享的障礙。王益民説,目前我們正處於“計算無處不在、網絡包容萬物、連接隨手可及、寬頻永無止境、智慧點亮未來”的新時代,電子政務需要創新模式,滿足公眾對低成本、便捷化、均等化公共服務的迫切需求。對上海而言,一旦突破目前的瓶頸,智慧政府發展勢必迎來新階段。

  從“找部門”到“找政府”

  在全市層面深入推進智慧政府的跨越式發展之前,上海區級政府已先期邁出探索的腳步,其中徐匯區的做法引人關注。作為全國唯一入選“‘互聯網+政務服務’示範工程”的區級政府,徐匯區區長方世忠説,政府要實現革命性變革,必須在理念上從管理轉向服務,在執行上兼顧流程再造與權力再造,在技術支撐上從信息化走向智慧化。

  徐匯區正在全力打通線上和線下的政務服務體系。

  目前區內90%的企業審批事務已上網,入駐線下行政服務大廳的440件審批事項100%實現“事項上網、表格填報、網上預審”等九個核心流程的在線操作。由於該區非常重視政務服務“一個終端、一個入口、一個介面、單點登錄、全網通辦”的目標,越來越多百姓在辦事時不必考慮該找哪個部門,事務推進和材料流轉均由區行政服務中心負責協調對接。

  為什麼電子政務普遍存在的“條塊分割”“塊弱于條”現象,在徐匯區開始被扭轉?關鍵一點在於該區通過“制度創新+技術創新”,把智慧政府的內部協同做實了。

  牽頭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的部門是區行政服務中心,主任宋開成告訴記者,該中心並非只是一個窗口單位,而是區政府下屬的一個跨部門協調平臺。不少審批事項,行政服務中心接單後,可以給相應的職能單位“派單”;大量社會治理任務,則是由該中心牽頭協調街鎮處理。為了提升區行政服務中心的地位,區長不僅每月都到服務中心開辦公會,甚至還賦予服務中心為區職能部門年終打分的權利———在100分的考評總分裏,有20分來自行政服務中心。

  在王益民看來,上海推進智慧政府,必須著力解決信息碎片化、應用條塊化、服務割裂化的問題,促進電子政務整體水準再上新臺階。邵志清説,上海要建設智慧政府,首先要加強制度供給,必須要根據百姓需求再造流程,打造統一的辦事平臺,將市民的服務體驗從“有事找部門”向“有事找政府”轉變。

  數據集中促動部門協同

  對智慧政府建設而言,數據整合是非常重要的基礎性工程。特別在大數據時代,統一的數據平臺對於政務服務的跨部門協同聯動非常關鍵。

  在王益民眼中,推進網上政務服務建設的“關節點”,就是政府的數據公開和共享,打破“信息孤島”。為此,必須在營造有利於數據流動、匯聚的制度和技術環境。他認為,首先應該明確政府信息資源的歸屬權限和共享機制,其次要建設統一的政務信息資源共享平臺,第三應打通跨部門、跨層級、跨區域信息共享的“任督二脈”,實現政務信息資源高效流動;四要強化政務服務大數據開發應用,最大限度激發數據的使用價值。

  邵志清認同數據共享開放是政府業務協同基礎的看法。他認為,數據的“開放”,有三層內涵:政府各部門之間,數據應共享;面向社會,政務數據應依法開放;同時,政府也應引入企業和社會的數據,使之與政務數據融合,構建起科學高效的治理體系。

  在徐匯區,由於形成了有力的物質基礎和制度環境,數據共享和開放已經破題。區行政服務中心不僅是數百項政務服務的對外服務主體,而且還牽頭建設了區級政務大數據池。今後新建的信息化系統,數據所有權將歸區政府,並在部門間按需共享,而此前分散在各處的政務數據,也將逐步在大數據池裏互通、互認。

  宋開成説,跨部門數據的“物理集中”,為部門間的“化學反應”奠定了基礎。比如,隨著電子證照數據的跨部門流動,企業在審批時,有一些重復提交證明的繁瑣手續已經被免掉,“數據流動”代替了人員跑腿。

  超越服務的“全面智慧化”

  目前,國內對“互聯網+政府服務”的關注比較多地體現在改善市民和企業的辦事體驗上,但實際上,“智慧政府”的內涵和外延較之更深、更廣,這也意味著上海“互聯網+政務服務”下一步的發展,有更多機遇,也面臨更多挑戰。

  邵志清説,政府職能除了提供公共服務,還包括市場監管、社會治理、經濟調節、環境保護等多方面。“十三五”時期,上海希望實現城市全面智慧化,政府全面智慧化也應當是重要的組成部分。通過強化制度供給,借助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政府的市場監管可以更精準,社會治理可以更精細,經濟也可以運行得更高品質。

  王益民説,電子政務發展史上曾出現過虛擬政府、移動政府、數字政府等很多概念,但核心始終是充分利用基於互聯網技術,提升政府的綜合管理效率和管理水準。從這個意義上説,與傳統電子政務相比,“智慧政府”這一目標更具透徹感知、快速反應、主動服務、科學決策等特徵。

  在上海的區級層面,遠超網上辦事內涵的“智慧政府”架構已顯露端倪。靜安區剛剛宣佈將在年內新建一張由50萬個感測器構成的大數據網絡,將“數字神經元”延伸到成千上萬的窨井蓋、老舊電梯、消防龍頭……深入社會治理的各個角落。在徐匯區,人工智能已開始實打實地幫助政府改善治理,提高群眾滿意度,比如:在對12345市民服務熱線收到的投訴進行數據分析後,區政府梳理出一些共性問題,並相應地配置行政資源,提高了市民滿意度。

  “智慧政府應該是一個基於數據的政府,可以更高效地應對需求,協調力量,配置資源。”邵志清同時強調,智慧政府不是萬能政府,也並非要包辦一切,為此要不斷完善權利清單,在新技術條件下更好地體現依法行政。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