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新鮮!公共文化配送邁入大數據“下單”時代
掃一掃二維碼,為喜愛的産品點讚,電子大屏實時顯示熱度排行……2月6日,“升級版”公共文化産品配送市集亮相上海市群藝館,社區版雜技演出、機器人總動員、黃道婆手工織布機等新産品集體“首秀”,來自16個區各街鎮的市民體驗團搶先“嘗鮮”。他們的“點讚”將成為社區、居民點單的直接依據,也成為配送中心調整配送産品的依據,大數據令公共文化配送更為精準。
新主體集中亮相,市民搶先“嘗”
上海市公共文化內容配送現場邀請16個區各街鎮市民代表來“嘗鮮”,現場掃二維碼為喜愛的産品點個讚。
一走進市群藝館,寶山區羅涇鎮社區文化活動中心群文幹部朱玉平就被大隱書局的摺紙手工藝術燈吸引住了。攤位的小桌上,挂滿了五顏六色的花燈,有菠蘿、三葉草、玉蘭等十幾種造型。朱玉平觀察了花燈的款式,又仔細地詢問了花燈的材料、製作時長與難易程度。“工作人員説製作一盞花燈只要一個多小時,還可以清洗,特別適合進社區、學校。”她眼前一亮,“今年肯定會點單。”每次配送市集,朱玉平都會過來逛很久,“就是為了看看有哪些新産品,可以豐富社區百姓的生活。”在當天的熱度榜上,摺紙手工藝術燈排行第三。
“配送服務的精準化,首先要了解百姓需求。”市群藝館配送中心副主任朱靜波説,“市民希望看到更多新産品,新主體也希望能向市民推薦自己。”配送中心配送主管助理黃仁俊記得,兩年前,他曾接待過一家社會主體,主要從事老年人的新媒體培訓,幫助老年人融入信息化時代,進社區後很受歡迎,“進入配送平臺,卻發現無人點單。我們這才明白,菜單裏有幾百項産品,如果不及時讓社區了解,很難從中脫穎而出。”於是,線下的公共文化産品配送市集應運而生,“為進入配送菜單的新主體提供曝光的舞臺。”
《戲曲與歌聲》綜藝演出、網文賞析體驗等多項新産品令市民耳目一新。黃道婆手工織布體驗首次進入配送菜單,攤位上,一個等比例縮小的迷你織布機吸引了不少市民,工作人員一手拿著梭子、一手撥動梳理板,現場演示織圍巾。工作人員介紹,配合語文課文,項目已經在徐匯區推行了一年,“很受學生歡迎。”在配送集市上,項目也初步達成了不少點單意向。
當天發佈的2018年上海市公共文化內容配送菜單中,共有174家單位,299項産品。其中72 家單位的96項産品參加設攤展示,22家單位為新主體,50家老主體展示的都是新産品;36家單位參加新品推介體驗,40多項産品輪番讓市民現場品鑒。“産品如何,需要市民來體驗,這次請市民來嘗鮮,可以了解他們對新品的評價,對哪類産品更感興趣,有助於正式配送前及時調整。”朱靜波説。
大數據“集讚”,市民需求一目了然
市民體驗傳統手工藝——面塑
在“小映象”近自然(科普)攝影學堂的展臺上,一棕一綠兩隻螳螂引來不少人圍觀。“我們主要面向小朋友開設科普課堂,比如講螳螂的一些知識,另外也有專業攝影師教他們如何去拍攝活體昆蟲。”參展方相關負責人陳祜介紹。見大家好奇,旁邊的工作人員還拿出了一隻螳螂幼蟲,指著樹枝上的成年螳螂説:“長到這麼大只要三個月。”解答了眾人的疑惑後,陳祜和其他“攤主”一樣,不忘“求點讚”。
浦東新區老港鎮文化服務中心副書記吳萍已在“市集”裏逛了數個小時,收集了一大堆資料,“這麼多社會主體、這麼多配送項目,現場吃不透,帶著材料回去繼續研究。”她説,去年老港鎮曾點了滑稽戲、滬劇等節目,今年剛剛為“瓷盤畫”點了讚,“希望配送菜單更為豐富,把社區居民的生活排得滿滿的。”去年的“市集”停留在用戶填寫點單意向書、社區填寫合作意向書上;而今年,只要用手機掃一掃二維碼,産品的受歡迎程度、用戶的需求就能實時顯示。吳萍的“讚”,成為群藝館門口大螢幕上的數據之一,這些通過互聯網蒐集得來的大數據,將成為公共文化産品精準徵集、精準定制、精準配送、精準服務的重要依據。
當天,上海東方公共文化配送網絡平臺升級版全新上線,全面提供需求調研、産品申報、徵集評審、點單配送、活動預告、過程跟蹤、督導評估、經費結算、統計分析等各環節的技術支撐服務。後續的手機版也將在年內推出,配送中心還將進一步在市民中推廣使用,讓更多市民參與點讚、評價,集成大數據,公共文化配送進入“互聯網+”時代。
“配送的産品與百姓需求之間仍存在差距,展示和交流會這件事,不可能一勞永逸,但我們努力一步步縮小差距。”市群藝館館長蕭燁瓔説,“我們通過配送,提升市民素養,同時也倒逼著我們不斷創新、不斷突破、不斷豐富産品,公共文化配送永遠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