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不用一刀一剪 “非遺”海派撕紙傳承人撕出百隻小狗迎春圖
冬日午後,長寧民俗文化中心五樓活動室內,一群孩子和大人正饒有興致地圍著一位老人,看他用普通的紅紙“變戲法”。不用刀剪,也不用草圖,只憑一雙手,一撕、一扯、一挖、一摳……不出4分鐘的功夫,紅紙就變成了一隻栩栩如生的小狗,圓眼、翹尾,吐著舌頭,
老人今年72歲,名叫華興富,是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産“海派撕紙”的代表性傳承人,從2003年起,每年春節前夕,他都會以生肖為主題創造作品。這兩天,他撕出的100隻形態各異的小狗,正在虹橋藝術中心為參觀者送去春的喜報。
華興富告訴記者,自己和紙結緣,似乎是天意。9歲那年,他偶然在當時的長寧區圖書館見到一位民間藝人表演撕紙,一下就被這神奇的功夫吸引了。在上海人民印刷八廠,他負責廠裏的宣傳工作,一幹就是一輩子,整天也是和各種各樣的紙打交道。為了出好黑板報,他到上海市青年宮師從著名水彩畫家哈定學畫畫,也正是在那時,打下了紮實的美術功底。旁人眼中的一張白紙,在他的眼裏,仿佛已經鋪陳出畫面。
靠著自己琢磨,他漸漸利用業餘時間撕紙撕出了點名堂,也到周邊一些學校教孩子們撕紙。令他驚喜的是,20年前的一天,他經朋友介紹才發現,9歲時遇到的那位民間藝人正是中國民間工藝美術家胡立德。華興富對紙藝世界的癡迷,打動了胡立德,師徒從此結緣,決心讓“海派撕紙”的藝術得到傳承和發揚。
在華興富看來,撕紙的魅力在於,從來沒有兩幅一模一樣的作品,每一道毛邊,都留著手工的印記。“北方撕紙較多表現生活場景,而海派撕紙更講究文化內涵。”華興富説,他從甲骨文、篆書、壁畫、岩畫中細細觀察,從中國傳統的裝飾紋樣中提取了三個通用的符號,“圓”“月牙”“地平線”,它們的組合則千變萬化。幾個“月牙”相連,變成了重瓣的牡丹;月牙兒錯落排列,則變成胖嘟嘟的元寶。“你看,要不停地轉動紙張,始終從上到下撕,才能讓圖案更加飽滿”“有時候,你可以撕開一個小口後,讓紙張自己沿著紋路裂下去,讓畫面更加自然”……言談間,華興富手中的活計始終沒停。而由於常年用力,如今,他左右手食指已經微微彎曲。“家裏十個抽屜,八個被我塞滿了各種各樣的紙,每種紙都有不同的個性。”華興富説。
人物剪影、水墨畫、窗花、書法……帶著各式原創作品,華興富一次次走出國門,成為文化使者。平日裏,他的日程表則被長寧區內多所學校佔滿,從幼兒園孩童至老年大學學生,一張紙跨越了年齡的界限。他製作了超過5000個各式模板,方便美術零基礎的孩子上手,感受到成功的樂趣。新劍幼兒園的圍墻上,他的水鄉圖為白墻增添了古韻。“從小小一條邊,就能看到不同的性格,有的孩子邊緣撕得凹凹凸凸,看得出做事有些急躁;有的孩子線條很平穩,耐心認真。年齡越小的孩子越沒有束縛,作品經常給人驚喜。”華興富説,撕紙不僅培養藝術鑒賞力,更能提升孩子的空間感和想像力,更能幫助塑造孩子的性格。他也期待著有更多年輕人可以走進這古樸的藝術世界,讓這門非遺藝術,真正活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