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滬上成立“民星文化聯盟”,努力打通區與區之間特色資源的隔閡,達成共享“文化走親”盤活基層優質群文資源
徐家匯社區文化活動中心的舞蹈展現了江南煙雨的柔美。本報記者葉辰亮攝
“民星文化聯盟”由上海市社區文化活動中心協會牽頭,以自願參加、自我服務為原則,各社區文化活動中心把自己能提供的文化資源報上來,然後根據需要相互點單。如此一來,市民能在家門口看到更多新鮮面孔,既豐富了群文菜單,也為“民星”和基層文藝團隊提供了更加廣闊的展示、交流與學習平臺,繼而進一步激發了市民參與文化建設的積極性
五年的深耕,上海市民文化節培育出了一大批基層文藝團隊,如何盤活這批資源?“民星文化聯盟”昨天在滬成立,開啟了“草根”文藝團隊交流的新模式:文化走親。
“我們的目標是打破區域壁壘,讓優質的群文資源在全市範圍內流動起來。”“民星文化聯盟”會長、發起人之一嚴震華如是表達了該聯盟的成立初衷。她説,隨著生活水準日漸提高,市民不再滿足於只是成為被動的文化接收者,也希望能有一方展示自己才藝的舞臺。為此,滬上每年都會推出一系列全民文化賽事。僅以上海市民文化節為例,五年時間,共舉行了40項群文賽事,催生出了4000余支優秀基層文藝團隊和一批“民星”。可是,比賽結束後,這些獲獎的團隊何去何從?比較常見的情況是在所在街鎮的社區文化活動中心演一演。時間久了,表演團隊積極性提不起來,附近的百姓也希望換換口味。
都説文化無國界,為何區與區之間的特色資源不能共享?“民星文化聯盟”由此應運而來。嚴震華透露,為便於開展活動,“民星文化聯盟”由上海市社區文化活動中心協會牽頭,以自願參加、自我服務為原則,各社區文化活動中心把自己能提供的文化資源報上來,然後根據需要相互點單。如此一來,市民能在家門口看到更多新鮮面孔,既豐富了群文菜單,也為“民星”和基層文藝團隊提供了更加廣闊的展示、交流與學習平臺,繼而進一步激發了市民參與文化建設的積極性。
據介紹,本市共有216家標準化社區文化活動中心,其中的176家已加入“民星文化聯盟”,覆蓋率超過80%。昨天下午,“民星文化聯盟”的首場文化惠民交流活動在嘉定區嘉定鎮街道社區文化活動中心舉行。這臺由市民自編自演的文藝演出以“走進春天”為主題,分“春戀申城”“春美家園”“春暖花開”三個篇章展開,寓意本市公共文化服務走進了又一個春天。記者在現場看到,雖然沒有盛大的舞臺,也沒有華麗的服裝、道具,但來自16個區的16支基層文藝團隊帶來的形式多樣的表演,依然讓現場觀眾看得津津有味。
而在綵排和化粧的間隙,各社區文化活動中心已經達成了不少“文化走親”的意向。這不,普陀區長征社區文化活動中心就相中了其他區帶來的以江南、春天為主題的節目,“春天來了,我們想整合這樣一台主題演出,請大家一起來參與。”該中心主任盧紅霞透露,他們帶來的特色活動———配樂朗誦《我們從這裡出發》,也被好幾家社區文化活動中心看中,有望一起合作交流。
“作為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陣地,各社區文化活動中心已經形成‘一中心一特色’的發展模式。”盧紅霞説,“別人有的,我沒有;我有的,別人可能也沒有。互通有無,能縮小城鄉之間、區域之間、群體之間享受到的公共文化服務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