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園燈會“晝景夜燈”參觀人數再創新高

2018-02-28 10:10:20|來源:新民晚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豫園燈會打造“晝景夜燈” 今年春節長假參觀人數再創新高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26

圖説:吳仲慶在豫園內暗自察訪採訪對象供圖

  逛豫園,賞花燈,走九曲,猜燈謎,品湯糰,巡街遊……“白相城隍廟”成為上海市民歡度新春佳節的固定節目之一。

  春節期間,豫園燈會被多家電視臺直播,受到全國人民的矚目;正月初二,豫園燈會單日人數達到26萬人次;春節黃金周,146萬人次前往豫園,同比上升31%……今年是第23屆豫園燈會,參觀人數創下新高。“豫園燈會既保持民俗的傳統和技藝,又積極創新,集中展示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希望代代相傳,這就是燈會越辦越興旺的秘籍。”豫園燈會總創意策劃、豫園股份副總裁吳仲慶揭秘道。

  為設計金狗而研究數千張犬圖

  在豫園中心廣場,坐落著一條高達9米的巨型金狗。每隔兩分鐘,這條金狗會發出“旺旺旺”的叫聲,前側的牡丹花隨著聲音而徐徐綻放,花蕊中蘊含的鑽石、黃金、珍珠展露出來,璀璨光芒……這座主題燈組寓意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成為遊客、市民爭相拍照留影的背景。

  “旺旺旺……金狗三聲鳴叫寓意著人旺財旺家國旺,這組主題燈組是今年燈會設計難度最大的燈組。”吳仲慶回憶道,中國狗最常見的的造型是田園犬、藏獒,然而,將這兩種狗的形象不太適合直接做成藝術花燈。為此,他帶領的團隊認真研究了數千條狗的照片,最終他拍定設計了這條金狗造型。這條金狗的頭部和身體源自中華田園犬,與生俱來的憨態給人以忠實的親近感;金狗的下身則是神獸的腿和爪子,寓意著可以驅邪避惡,體現了柔美威猛、剛柔並濟。

  白天是景,晚上是燈

  二月大地春雷鑼鼓響起來,百年夢已圓,千年手相牽,中國走進新時代……漫步于豫園新路,耳畔傳來喜慶的《歡樂中國年》歌聲,抬頭即見一片以二十四節氣為主線的綵燈,展示了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

  “一轉眼,豫園燈會已經舉辦了23屆,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吳仲慶介紹道,第一階段燈會以生肖為主,每年當年的生肖和相關文化成為主打綵燈;第二個階段則以民俗文化為主題,追求精緻和審美;第三個階段便是文化藝術燈會,弘揚中國傳統優秀文化。

  “豫園的物理空間非常有限,白天的人流量也比較大,有一大批市民和遊客是近距離觀賞花燈的。”吳仲慶回憶道,花燈不僅要完善光彩奪目,白天也要成為一道形象逼真美侖美奐的迷人的風景線……為此,他帶領團隊率先進行改革,提出“白天是景,晚上是燈”的創意改革。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27

圖説:吳仲慶注重燈組人物面部設計 採訪對象供圖

  以前,綵燈製作工藝主要以鋼絲框架為輪廓,外側用一面絹布進行縫合。亮燈後,人物造型的綵燈幾乎是“千人一面”,白天極不耐看。如何讓人物造型更有情感、更栩栩如生?吳仲慶通過不斷探究,提出“改良”製作工藝,重點刻畫人物的面部形象,及與人物身體造完美結給,並借鑒舞美技術對花燈呈現進行處理。“用薄玻璃鋼製作面部輪廓,使得每個人物的面部各具特色:蘇東坡的面部有豪放灑脫的神態,屈原的面部則有憂國憂民的表情……夜幕降臨,在聲光電和多媒體等高科技手段配合下,每個人物都“復活”了。

  燈組展現中華文脈

  過年走走九曲橋,一年煩惱都掃光。

  這幾天,市民、遊客過九曲橋時,不僅可以掃光煩惱,還可以重溫中華文脈。踏上九曲橋,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三隻雎鳩在河面上游動,旁邊有幾位青年男女在對話交流,活靈活現地呈現《詩經》裏《關雎》所描繪的場景;另一旁,屈原正站在一艘龍舟上,似乎要向參觀者講解《楚辭》。從詩經、楚辭、漢賦,到唐詩、宋詞、元曲、明清筆記小説,都被湖面上七組燈彩生動地演繹出來。

  “這組花燈是元曲《西廂記》的場景,那組“童趣”花燈是來源於明清筆記小説……”走在九曲橋上,中學教師沈期一邊帶著孩子欣賞花燈,一邊講解每個花燈展示的故事及著作。

  藝術燈會不僅僅是民俗項目,更是集中展示優秀中華文化的最佳平臺。吳仲慶説,希望通過這個平臺,帶領更多市民、遊客重溫“岳母刺字”、“孔融讓梨”等中華民族經典傳統,並代代傳承下去。

  燈會期間,吳仲慶也不停地在忙碌著:一有時間,他會跟著人流在豫園內暗自察訪,觀察每位參觀者的表情。“大家欣喜的笑臉,就是對本屆燈會最大的肯定,也是我們不斷改革創新燈會的動力。”吳仲慶笑道。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