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遼寧艦某重點裝置主管設計師李媛,率領團隊十多年如一日自主創新,一舉攻克高速戰機安全著艦關鍵技術,為中國航母工程立下汗馬功勞“上海製造”保障“刀尖上的舞蹈”既穩又美
李媛(右二)與同事們正在對圖紙進行討論、修改。本報記者袁婧攝
要讀懂“女神”,請先讀懂她肩上扛著的那一大摞“雜什”——艱辛、困苦,還有更多不那麼“顯性”的委屈與無奈。
中國女性堅韌抗爭近半個世紀,贏得以反“禁足”為標誌的自由解放的第一步,又接續奮鬥半個世紀,終於完成生存解放、教育解放、政治解放和倫理解放,真正實現了男女平等。
時代在給予現代女性平等社會地位與更多尊重的同時,也賦予她們更多角色和責任。套用時下流行的話:當男同胞們為國為家奮力創造社會財富之時,同樣有一撥女性在堅守工作崗位的同時,還要兼顧解決每家每戶的後顧之憂,與生活苦鬥。
工作、家庭、社會角色……新時代女性面前的這一道嚴峻考題,往好處説,需要平衡;説得直白點,就是不可兼得,一定會有所犧牲。
所以,當李媛以“為航母工程立下汗馬功勞的一線科研人員”角色出現在公眾視野,人們紛紛投來好奇目光時,她更想説的是:“如果你身邊有一位安心擇一事、終一生,在乎責任、不畏艱難的女性,請一定好好珍惜。”
從零起步研製
“走起!”艦載機起飛時的“航母Style”前段時間紅極一時。然而,少有人知道,茫茫大海之上,駕駛高速戰機安全著艦航母的技術難度極高,被稱為“刀尖上的舞蹈”。李媛團隊研製的特種設備就是保障這支“舞蹈”跳得既穩妥又完美。
該特種設備背後,是一套龐大的系統。它有幾個難點:精度高,目前國內還沒有合適的檢測手段來檢測精度;使用環境惡劣,該設備安裝在振動衝擊最為劇烈的區域。這些難點面前,就連軍事裝備水準較高的法國、俄羅斯也都望而卻步,轉向外購或研製替代品。
承接該項目後,作為主管設計師的李媛頂住壓力,率團隊從零起步,大膽想、大膽闖、大膽幹。在毫無現成資料可資借鑒的情況下,全年無休地翻閱資料、建立數學模型、反復驗證。
為得到多種氣候條件下的數據,烈日當空的正午、颱風肆虐的雨天都要安排試驗飛行。李媛每次都堅守現場,白天密切觀察參數,現場分析曲線,記錄用戶評價;晚上則夜以繼日,對白天數據進行分析匯總。
短短幾年,李媛團隊走完了國外半個世紀的研製道路,他們集思廣益、自主創新,不倚仗“洋柺棍”,攻克一系列關鍵技術難題,申請多項國防發明專利,填補該項領域國內空白,性能指標達到世界先進水準,成功將“中國創造”銘刻在了親手研製的裝置上。
從“男性霸屏”中脫穎而出
國防科技領域,常規理解,應是“男性霸屏”。而從這片天地中“冒”出的李媛,卻並不是靠拼“女漢子氣概”拼出來的。相反,她説,自己“從未想過那麼多”,只是將女性特質發揮到了極致。
堅韌。剛入職時,李媛月收入千余元,身邊不少同事跳槽換了薪酬翻幾番的“好差事”,她安心留了下來:“錢麼,多賺多花些,少賺少花些,人總要有點理想。”科研及試驗的過程,更是對心理的巨大挑戰,一次次失敗了從頭再來,她卻説,有失敗才有動力。
敏銳。艦上試驗中,她仔細斟酌每一個性能指標的特性和極限,制定了全套試驗大綱和實施細則,並根據陸上適配性試驗經驗,分析預估出試驗中可能發生的特殊情況,並制定了應急預案和解決措施,確保試驗安全有效。
溫柔細膩。艦船試驗,在海上一漂就是大半個月,作為率隊領導,李媛時刻關照著每一位隊員,穩定年輕人的思想和情緒。暴曬下、被沙塵虐過臉頰,她也會和年輕姑娘們打趣分享“極端天氣下的面霜使用心得”。
她也以女性特有的包容,應對著時不時襲來的各方質疑。早些年,李媛扎著馬尾辮、頂著“嬰兒肥”奔波于各專業研討現場,在一群頭髮花白的資深行家中顯得很“突兀”。有專家開玩笑稱:“你們七O四所是不是沒人了,怎麼把你派來了?”對此,她一笑而過,靜靜等待著時間給出回應。
通過全面的陸上、海上試驗考核,李媛團隊研發的裝置得到了各方認可,大家給它起了個昵稱:阿拉丁神燈。“阿拉”代表著“上海製造”,“神燈”體現了設備的高精度和高可靠性。
2012年11月23日,五名飛行員成功完成遼寧艦首批起飛與著艦,載入新中國國防建設、人民海軍發展史冊。當時,飛行員們步出機艙,第一個熱情擁抱的就是李媛。
責任一旦扛起,註定有代價
國之重器,強軍之夢。
當這些與一個女性肩頭責任相關聯時,天知道她經歷了些什麼。這十多年來,李媛收穫了很多,也錯過了很多。
當她在辦公室挑燈夜戰、建立數學模型、首創穩定演算法時,她錯過了家人團聚的溫馨時刻;當身在千里之外駐廠監造、嚴把品質關時,她錯過了寶寶的第一聲“媽媽”;當在沒有手機信號的海域日夜堅守試驗崗位時,她錯過了在父母病榻前的陪伴盡孝……
説“不後悔”,是假的。
小時候,父母工作繁忙,無法顧及家庭,李媛常被送到外地奶奶身邊“託管”,於是她的人生詞典中很早就有了“敬畏”二字——工作是要全情投入的,有些責任一旦扛起,註定要有另一些付出作為代價。
世事輪迴,如今,父母的幫襯成了李媛最好的支撐。對於小家庭,她也以她的智慧方式來彌補虧欠感。比如,丈夫總抱怨其工作“常常説走就走,沒計劃”,她就利用假期陪他看《紅海行動》,給他所
在黨支部寄去黨的十九大首日封,于細微處為他“植入”軍工科技工作者家屬的榮譽感。難得假期,微信朋友圈曬出的還是和孩子一起“研讀”《人民海軍艦艇全譜》,培育未來一代對於國之重器的興趣萌芽。
榮譽面前,李媛依舊“不想太多”。她專注當下,潛心開疆拓土,尋找新的技術發展方向,組織課題組開展技術攻關,研製出新型裝備,以高可靠性遠超發達國家同類産品;又與團隊一起提煉總結出十幾萬字的使用方法、指揮策略,填補了又一項國內空白。
“當你從未想過那麼多,你會不知覺地發現,自己真的做了很多。”
人物簡介
李媛,中船重工第七〇四研究所專業科科長,研究員。作為遼寧艦某重點裝置主管設計師,她率領團隊奮戰在科研一線,十多年如一日自主創新,攻克了一系列關鍵技術,圓滿完成裝置科研樣機、陸上樣機和裝備研製,技術能力達到世界先進水準,為中國航母工程立下汗馬功勞。先後獲得2015年度上海市三八紅旗手、2015一2016年度上海市三八紅旗手標兵榮譽,去年當選黨的十九大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