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交三航局為港珠澳大橋工程注入上海色彩

2018-02-12 14:18:17|來源:解放日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中交三航局港珠澳大橋東人工島項目黨支部帶領近千名員工七年築島伶仃洋,技術攻堅創鋼圓筒體量、高度、垂直精度等多個世界第一 為“超級工程”注入上海色彩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2

烈日下,港珠澳大橋東人工島工地,工人休息時飲用鹽汽水。 (資料照片)

  “終於能踏踏實實過個年了!”2月6日,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正式交工驗收,中交三航局港珠澳大橋東人工島項目工程人員聽到消息後舒了口氣。自項目部成立以來,這是第一次“全員放假”。

  2011年,這支團隊從上海來到祖國南海之濱,踏上港珠澳大橋東人工島長達七年爭分奪秒的建設征程。酷暑颱風侵襲,外海孤島施工,以及世界尚無成熟經驗的技術難題……由29人組成的黨支部,堅持“以人為本、建島築家”理念發揮主心骨力量,帶領近千名“三航人”破除一道道難關,以高效高質書寫出工程奇跡。

  作為世界最長跨海大橋,55公里港珠澳大橋連接粵港澳三地,未來形成的5.6萬平方公里區域,將規劃成為備受矚目的閃耀經濟增長極——粵港澳大灣區。回憶當年的建設過程,這群默默耕耘的工程人員心潮澎湃:“港珠澳大橋是百年大計,‘三航人’能為‘超級工程’注入上海色彩、樹立中國品牌出力,歷經萬難也值得!”

  打破“難上加難”,鑄就世界一流

  身著制服、精神抖擻,當記者第一眼見到東人工島參建人員時,很難看出他們前一晚剛從粵港交界趕回。從他們臉上看不出舟車勞頓的痕跡,但七年築島的艱辛全部寫在黝黑的皮膚裏。

  築島是世界難題,在外人眼中,港珠澳大橋項目的築島工程可謂“難上加難”。因橫跨三地,項目建設標準極為嚴苛,10萬平方米的東人工島不僅要符合三地建設最高標準,而且要滿足高達120年的設計使用壽命。

  成島工藝要又快又好又環保,怎麼啃下這塊硬骨頭?工程開工之初,黨支部就結合工程內容組織勞動競賽,並設立黨員示範崗,“三航人”的建設熱情和攻堅熱情被帶動起來。“三航人”自主創新研發鋼圓筒快速築島工藝,僅用77天就在距離海岸線20公里的伶仃洋上建成深海離岸人工島,創造“當年動工、當年成島”的世界工程奇跡,同時減少了500萬立方米泥沙排放量。

  如今,59個高50米左右、直徑22米、重500多噸的鋼圓筒猶如“定海神針”,穩穩地扎進海底不透水土層,如同一座圓形的鋼鐵長城牢牢地守護東人工島。這組鋼圓筒垂直度偏差為1/500以上,角度誤差不大於2°,創造了鋼圓筒體量、高度、垂直精度等多項世界第一的紀錄。

  世界紀錄背後是巨大的挑戰。巨型鋼圓筒從上海經海路運輸到伶仃洋,現場打設回填,鏈條長、風險大、工藝新、標準高。中交三航局二公司副總經理、中交三航局港珠澳大橋東人工島項目常務副經理劉海青等黨員幹部衝鋒一線,克服了水文條件等影響,將每一根鋼圓筒當做第一根一樣謹慎對待,又創下“一月運輸三船”“單日震沉三筒”等世界紀錄。

  心繫蔚藍海洋,崇尚環保先行

  建造水準不斷往前邁進,但建設者始終沒有忘卻大橋下那片靜謐的蔚藍海洋。

  東人工島所在施工區域位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中華白海豚核心保護區,水下噪音必須要可控。項目部就和高校聯合開展了國內外首次對擠密砂樁海上施工噪音系統測試,確定現場施工所需的合理驅趕半徑,並制定以保護白海豚為主的施工措施,比如優先考慮預製品施工工藝。

  中交三航局港珠澳大橋東人工島項目黨支部書記邱雲介紹,黨支部發揮先鋒模範作用,呼籲大家要保護海洋環境,在辦公區、施工區、碼頭、交通船舶上,但凡是有人的地方總會看見保護白海豚的宣傳海報,海報上詳細介紹了白海豚的生長過程、生活習性和保護措施。不知不覺,環保意識就紮根在每一名建設者的心中。項目部有9名建設者經過白海豚救急方法培訓,拿到了白海豚保護的“上崗證”,還有56名建設者經培訓拿到“觀豚員上崗證”。施工過程中,“觀豚員”要嚴密監控施工範圍海域,一旦可視範圍內出現白海豚蹤跡,整個團隊要立刻放慢施工,減小噪音。擠密砂樁施工期曾多次跨越中華白海豚繁殖高峰期,但從未發生中華白海豚死亡或受傷事件,項目部也沒有接收到來自官方和民間動物保護組織的投訴。

  為了保護好伶仃洋這片“凈土”,東人工島實現廢物廢料綠色排放。污水經過專業污水處理器處理,經檢測合格後才排入大海,還能用於澆灌花草,實現可循環利用。建設者的生活垃圾、建築垃圾和廢油等則實現集中收儲、統一回收。

  黨建管理,帶動工程“生産力”

  劉海青笑言,幹這個工程是“拔苗助長”。東人工島建設團隊約70%是35歲以下的青年人,7年過去了,陪伴東人工島成長的年輕人,已個個在自己的專業領域獨當一面,未來將在世界各地扛起重要項目的擔子。

  員工培養,和黨支部發動的“頭腦風暴”息息相關。技術專業出身的黨支部成員總是想出各種“金點子”確保工程保質保量。“每一次都是第一次”的“一字歌”口口相傳,面對全國唯一的大面積清水混凝土施工,年輕建設者們面對的挑戰前所未有,堅持“一塊比一塊好,沒有最好,只有更好”的力量,不僅撐過了連續40多個小時的連續澆築環節,更以高品質打造出珠江口地標性建築。

  黨支部自籌拍攝的微電影《舌尖上的東島》,記錄下一名東人工島建設者工作的一天。雖然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但電影結尾時,一旁觀看的劉海青、邱雲等建設者早已熱淚盈眶。七年築島落下帷幕,但這群不平凡的建設者用智慧和汗水,為粵港澳大灣區崛起打下了紮實的根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