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民族樂團《海上生民樂》巡演歐洲

2018-02-09 16:04:54|來源:文匯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上海民族樂團音樂會版《海上生民樂》巡演歐洲 以最純粹的形式展現民樂氣韻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25

上海民族樂團攜音樂會版《海上生民樂》赴歐洲演出。(上海民族樂團供圖)

  長達一分半的歡呼、掌聲,許多觀眾起立致意,這是上海民族樂團于當地時間2月7日晚,在英國倫敦巴比肯藝術中心演出謝幕時的一幕。中國農曆新年將至,指揮家湯沐海執棒,上海民族樂團以一齣《海上生民樂》音樂會版為歐洲觀眾捎去“春的問候”。作為“歡樂春節”的演出之一,《海上生民樂》還將在巴黎、布魯塞爾、柏林、漢堡、不來梅等八個歐洲城市演出,展現中國傳統民樂當代氣韻的同時,讓歐洲觀眾在音樂廳同享“中國年”的歡欣喜悅。

  自信展現中國民樂的國際表達

  音樂會伊始,笙音在觀眾席間悠揚響起,一曲《和鳴》營造了一個頗有意蘊的開始。觀眾不會知道,這先“笙”奪人的一段表演,是在一小時前的排練,湯沐海與演奏員新磨合而來的感覺———“聲音猶如從遙遠東方、黃浦江畔傳來”。

  時間再往前退一小時,午餐時間,湯沐海的飯桌上攤著樂譜,從節奏到演奏員站位,他與幾個首席演奏員“一對一”探討,尋找著最合適的表達。在出發之前,湯沐海與團員更是進行了三輪的排練磨合。如此反復打磨,不單是因為這裡是倫敦三大音樂表演場所之一、倫敦交響樂團與BBC交響樂團的駐團音樂廳;同樣也是因為《海上生民樂》以音樂會版亮相,還是頭一次。

  作為第十八屆中國海上國際藝術節開幕式演出,《海上生民樂》是以音樂現場的形式推出的,在過去一年間裏在北京、上海、山東及希臘比雷埃夫斯等地演出超過十余場。考慮到此次巡演城市,不管是倫敦、巴黎,還是柏林、漢堡,無一不聚集著西洋古典音樂“最挑剔的耳朵”。所以樂團此次特別打造了一版全編制民族管弦樂音樂會版,為的就是將中國民樂以最純粹的形式,走入西方觀眾視野。

  上海民族樂團團長羅小慈説:“《海上生民樂》不僅展現了笙、箏、琵琶、二胡、嗩吶等中國民樂的代表性樂器次第在不同樂曲中充分展示,勾勒出中國文化的魂,同樣也體現出不斷吸收多元文化、融入當代精神的格局和氣魄。”而這樣的自信與匠心,得到西方觀眾熱烈的回應,掌聲、哨聲與歡呼貫穿音樂會始終。

  在世界尋找知音正當其時

  “隨著中國文化軟實力的不斷增強,越來越多的西方觀眾有興趣了解我們的音樂、繪畫等各種藝術。”談及時隔十餘年,再度與民樂團體合作,湯沐海這樣説。在他看來,中國民樂走入歐洲主流觀眾人群“正當其時”。

  倫敦演出現場也印證了他的説法。幾近滿座的觀眾席中,有不少海外觀眾以中國人迎接新年的特有方式———穿著紅色毛衣、係著大紅圍巾而來。音樂愛好者觀眾卡拉第一次來聽中國民樂,卻有一種“似曾相識”的親近感,以至於在每一曲結束之時,她都熱烈而興奮地拍手。

  “正當其時”四字同樣適用於上海民族樂團。在剛剛過去的2017年,樂團演出收入首度破千萬元大關。這之中,以《海上生民樂》為代表的一系列演出品牌的推出與傳播是重要原因。在國內贏得市場與聲譽之後,自然而然,樂團將眼光投向國際舞臺。

  巴比肯藝術中心之後,樂團還將亮相比利時布魯塞爾文化中心、德國柏林愛樂音樂廳等著名音樂廳。首次以商演模式登上這些一流舞臺,票房均接近售罄,讓樂團頗為意外和振奮。而在2月11日巴黎愛樂音樂廳的演出,樂團還將與世界古典音樂最大的在線平臺Medici TV合作,進行全球網絡實況轉播,真正讓“海上生‘民樂’,天涯共此時”成為可能。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