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愚園路》承載鄉愁留住歷史文脈

2018-03-19 14:17:08|來源:新民晚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紀錄片《愚園路》上熒屏 承載城市鄉愁留住歷史文脈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1

圖説:《愚園路》攝製組工作照(官方圖)

  上海有很多承載著城市鄉愁和歷史故事的知名馬路。其中,今年剛滿100歲愚園路已由東方衛視中心紀錄片團隊拍攝成紀錄片《愚園路》,並將從21日晚起在SMG藝術人文頻道播出。這將是上海第一條被完整地用紀錄片形式搬上熒屏的百年馬路。接著,這一團隊還將拍攝被列為中國歷史文化名街的陜西北路、武康路、多倫路以及江寧路等……

  歲月悠悠,隨著光陰流失,愚園路上的百年建築也漸漸變成了一部承載歷史的書。這段百年馬路的豐富歷史,被生於茲長于茲的解放日報社副總編徐錦江寫進了《愚園路》一書,同時,也觸發了紀錄片《愚園路》拍攝的靈感和源泉。

  愚園路,東起常德路,西到長寧路,全長2775米。從1860年上海道臺為了對付太平軍的進攻而修築的軍路,到公共租界越界築路至1918年完成,經歷了58年方才成型。而今年,愚園路正巧剛滿100歲。這是一條歷史名人薈萃、歷史風雲激蕩的百年老路。孫中山、陳獨秀、瞿秋白、周恩來等都留下過身影,開國大典上六位副主席的三位民主人士宋慶齡、李濟深、張瀾都在此居住或活動過,康有為、蔡元培、茅盾、林語堂等文化人和藝術家梅蘭芳、劉海粟、田漢、黎錦暉等也都與愚園路有緣。當然,汪精衛、陳公博、周佛海等漢奸也在此留下了歷史恥辱。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

圖説:盛夏時節的愚園路街景(官方圖)

  紀錄片《愚園路》分《洄流》、《時刻》、《呼吸》三集,每集40分鐘。攝製組用了一年的時間調研和拍攝,採訪了上百位愚園路居民和歷史文化學者,最終採用“岩層分佈法”,即力圖用簡單、通曉的結構,鮮為人知的故事,呈現出一個多層文化交疊、海納百川的上海文化紀錄片。著名先鋒藝術家、美國普利策音樂獎獲得者杜韻以及滬語詞人鄭耀華都為本片創作和演唱了主題曲。

  《愚園路》通過探索影像和聲音的藝術可能性,穿插了各種形式的視聽文本,復活了百年愚園路上的時空記憶,讓當下和歷史彼此凝視,讓觀眾獲得一種更為新鮮的觀看經驗。

  作為上海永不拓寬的64條馬路之一,百歲愚園路融紅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于一身。它既有著紅色革命的足跡,也有民主運動的風雲;既有驚心動魄的諜戰,也走過許多文人墨客的身影……上海近代史上許多大的歷史事件,都能在愚園路上找到蹤影。

  建築是可閱讀的,街區是適合漫步的,城市始終是有溫度的……百年愚園路,其實是中國近現代史發展的一個縮影和舞臺。當觀眾面對熒屏閱讀這些百年建築、漫步這條馬路,就能聽到歷史的回音和訴説。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