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靜安區進行城市智慧精細化試點 未來50萬感知設備將24小時監測提供服務
來源:新民晚報新民網記者 胡彥珣 攝影
窨井蓋被開啟就會發出警報,長期臥床的老人發生異常後臺也會自動報警。3月5日,新民晚報新民網記者從靜安區政府獲悉,目前,靜安區在涉及社區安全、養老照護、智慧體檢、食品快檢等15個類別安裝感測器,進行城市智慧化精細化建設的試點,而未開將有50萬感知設備將24小時監測。
上海大數據應用創新工程項目-大數據與城市精細化管理(靜安)項目被國家發改委評為“國家發改委2018年數字經濟試點重大工程”即“151”項目。據悉,“151”項目面向上海城市管理中的“民生熱點、政府痛點、管理難點”問題,將以數據匯聚和共享為途徑,構建起1張整合的城市管理“數據湖”網絡,面向“交通”、“健康醫療”、“健康食安”、“環保”、“城市公共設施”5大領域形成服務民生熱點的大數據創新應用。同時基於城市多維數據的匯聚,對現有網格中心進行升級,構建起1個具有城市數據綜合運營、大數據分析挖掘和預測預警能力的城市智慧運營管理中心,即“城市大腦”CIIMC,最終形成“1+5+1”的大數據與城市管理建設模式。
“151”項目首批工程將完成涉及社區安全、養老照護、智慧體檢、食品快檢、食品加工環境監測、環境監測、消防安全、電梯安全、居民用水、道路積水與污水井蓋管理等15個場景的感測器的部署,形成具有規模性的城市管理數據自動化採集能力。後續逐步在覆蓋範圍上形成廣泛延展,在建設內容上形成由5個領域15個場景向N個領域百個場景的覆蓋。
臨汾路街道“社區大腦”通過大數據分析的手段,對人、戶、房三大要素進行分析。將人打上標簽,形成各種人群,針對各種人群提供相應的服務,把被動的服務轉變為主動服務。再通過感知網的應用,在各種場景提供相應的公共服務,比如純老家庭安裝照護五件套、一體式體檢設備、二次供水管理、居民用電安全管理等服務,全方位提升民生服務品質。
舉例來説,臨汾路街道具有老齡化程度高的特點,老齡化程度已經超過轄區總人口的40%。為體現社區服務的精準性和及時性,針對純老家庭推出了服務新舉措,包括為老人安裝照護五件套:智慧床腳墊、門磁、煙霧感應器、燃氣感應器、紅外感應器等項目。通過對純老家庭的生活習慣的機器學習,監測日常生理健康數據,24小時保障生活環境的安全,建立一整套事件對應機制,協同老人的監護人、樓組的結對夥伴、社區的志願者組成一整套主動服務機制。
除此之外,臨汾路街道大部分的居民住宅都是2005年以前的建築,通過對居民二次供水的管理,對水箱水質實時的監控及相關發佈,使轄區的居民用水更加安全,更加放心。在對居民用電安全方面,通過溫濕度等組合感知,對老舊居民樓的電線老化問題、用電安全問題都進行針對性的分析及預警,做到防患于未然,把服務做到了居民家裏。
未來,50萬感知設備將24小時監測數據,實時監控異常情況的發生。問題出現自動派單,使社區服務和政府管理更加便民,打造智慧化、精細化的城市管理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