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掃一掃”也能為精準扶貧出點力?上海的“追溯精準扶貧”模式得到商務部肯定
一頭需要“真脫貧”“脫真貧”,另一頭需要品種豐富、價格實惠的優質農産品,由一張小小的二維碼串起的上海食用農産品流通安全信息追溯鏈條,既讓貧困地區的綠色、生態農産品借助這張“身份證”實現産品溢價,又讓申城市民通過“掃一掃”了解了入滬扶貧産品的“前世今生”,買得新鮮,吃得安全。
記者日前從市商務委獲悉,上海已經構建的食用農産品流通安全信息追溯系統,成為市委市政府踐行“精準扶貧”大計的好幫手。 它助力更多更好的來自大山深處貧困地區的綠色優質農産品進入上海市場,在豐富申城“菜籃子”的同時,帶動當地更多的貧困農戶穩步增收。最近,上海把食用農産品流通安全信息追溯系統建設與精準扶貧相結合的“追溯精準扶貧”創新模式得到了國家商務部的肯定。
上海擁有近3000萬消費人口,日主副食品消費量約7萬噸,日蔬菜消費量近1.5萬噸,其中90%以上的外來蔬菜已成為全市主副食品市場供應的“主渠道”之一。上海自2006年率先在全國開展肉菜流通安全信息追溯系統建設試點以來,近年來加快推進二維碼信息追溯新技術應用,通過從蔬菜生産基地、批發市場流通到標準化菜市場等零售環節的追溯信息對接與聯通,實現了從源頭、批發到零售環節的全過程追溯,保證了來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詢、責任可追究。2017年前三季度,上海在商務部肉菜流通追溯運行考核中均位列全國第一,平均有6家批發市場考核得分進入全國前10名,43家菜市場考核得分進入全國前50名,為上海承擔追溯精準扶貧任務打下了堅實基礎。
近年來,上海與雲南、貴州遵義等地區共建了17個精準扶貧、産銷對接外延蔬菜基地,總面積達4萬畝以上。上海的“追溯精準扶貧”模式,以滬遵、滬滇對口扶貧協作項目為契機,依託“一品一戶一碼”的追溯新技術,將産品追溯信息與貧困戶建檔立卡信息相結合,通過産品溯源和“一戶一檔、一人一卡”機制,建立貧困戶明細表,實施産銷備案管理,要求每次産品對接與幫扶的貧困戶一一對應,實現基地農産品産銷對接收益與貧困農戶精準連接,避免出現“只富農不富貧”的現象,精準實現當地群眾真脫貧、脫真貧。
當地的農業合作社、農業産銷大戶紛紛表示,追溯系統建立以後,倒逼企業要做到“全程冷鏈”“優質安全”,産品實現從生産基地到流通、零售終端等環節的無縫對接,大大縮減了中間環節,提高了産品“保鮮度”和附加值,相比于其他同類農産品增值30%以上。2017年,僅來自貴州遵義的10批200噸入滬優質蔬菜,全年累計為當地86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增收近52萬元,平均每戶可增收6000多元。
一頭連著田頭,一頭連著舌尖, 加貼了二維碼的扶貧菜,追溯信息又與蔬菜集團、上農批等批發市場對接,再將批發市場出場信息與下游標準化菜市場、電商平臺等零售環節對接。市商務委通過引導全市近200個標準化菜市場開設 200多個“精準扶貧平價菜專櫃”,西郊國際設立“雲品中心”,上農批設立“黔貨出山·遵義直營店”等扶貧産品專銷渠道,食行生鮮等智慧微菜場開設APP線上“扶貧館”等,幫助貧困地區的可追溯農産品開展品牌培育和推廣,實現全渠道可追溯農産品的行銷閉環,形成産品全生命週期的監管機制與一體化銷售網絡,保障生産、流通與消費安全。食行生鮮APP線上“扶貧館”,共有來自雲南、貴州遵義等地區的38個單品,今年1月5日上線開始至3月15日,“扶貧館”總銷量超過55萬份,總銷售額390萬元,單品共計38個,生鮮産品全部實現二維碼追溯;雲品中心的“雲品入滬”的大數據平臺截至目前已包含雲南7大品類,462家企業3536個産品,較2015年剛上線時增長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