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觀察:青浦農村引入先鋒藝術是啥樣

2018-03-22 10:31:52|來源:解放網|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分享到:

  原標題:鄉村觀察 | 詩意稻田,一鎮一樹……上海農村引入先鋒藝術是啥樣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

  在一次區級會議上,青浦區委書記趙惠琴給幹部們講了個故事:“國外有一家農業企業到東北承包了大片土地,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在最初的八年裏,這家企業不除草、不耕地,就在那裏放牛,沒有收益。如果沒有很強的環境保護意識和可持續發展眼光,哪來耐心堅持這麼久?”

  鄉村振興,生態宜居是關鍵。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要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加強農村突出環境問題綜合治理。目前,隨著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工作的深入開展,滬郊許多地塊已拆除違法建築、違法排污企業和違法經營場地等,很多場地空置,土壤污染現狀和後續開發利用方向尚不明確,“沉睡”的農村風貌需要被“喚醒”。如何進一步整合提升農村環境資源,營造更好的農村形態風貌?上海農村的田、水、地、林、屋等形態,如何跟上時代的發展和人們審美眼光的變化?

  硬環境改造,打造宜居村落

  本市歷來非常重視農村硬環境改造。此前,市水務局會同市農委、市林業局等單位共同研究,制定了《上海市第二輪農林水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于1月底正式印發。本輪農林水三年行動計劃堅持部門聯動、協同推進,聚焦全市9個郊區、20個鄉鎮、60個片區,將實施10萬畝農田水利配套、6.7萬戶農村生活污水處理、1246公里中小河道疏浚,新建8020平方米倉庫、4300平方米曬場、1.4萬畝農田林網和河道防護林,實現農業、林業和水利協調發展,建成“農田成方、綠樹成蔭、水系暢通、水質潔凈、灌排高效”的農田設施。

  農村有草、有樹、有田,生態硬體資源遠比城市豐富,可在生活環境上的“獲得感”卻為何往往不如城市?有專家表示,最大的問題在於污水和生活垃圾的處理。“不光是設施建設和之後的運維成本,而且鄉村的地貌特點、居住密度、村落分佈各有不同,因此要探索因地制宜的污水治理和生活垃圾處理方式。”

  在青浦,目前相關部門正制訂農村垃圾治理年度工作計劃,全面落實銷項式管理,充分發揮農村陸域、水域保潔員作用,加大對公共部位暴露垃圾、散在性垃圾日常清理保潔力度。青浦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青浦將繼續擴大農村垃圾分類覆蓋面,在鞏固3個垃圾分類樣板村、16個垃圾分類示範村創建成果的基礎上,拓展至其它區級美麗鄉村以及趙巷鎮、重固鎮全部農村地區。同時將加快環衛設施改造,相關部門正制訂農村公廁維修改造三年行動計劃,落實區級獎補政策,分批實施公廁維修改造,形成農村公廁管理維護常態長效機制。

  在農村生活污水處理和生活垃圾分類減量方面,崇明都可謂是先行者。在崇明農村部分地區,早年生活污水是直排入河的,影響河道水質的同時也影響村民生活品質。近10年前,崇明開始著力推進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廚房廢水先進隔油池,衛生間廢水先進化糞池,簡單處理後,通過管道收集進入污水處理站處理後再排出。但因農村居住分散,管道過長容易造成不暢甚至堵塞。根據《崇明世界級生態島發展“十三五”規劃》,到2020年崇明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率要達到100%,且出水斷面水質需不劣于進水斷面,崇明區農村生活污水處理工作開始提速推進,並“自我加壓”,提出了“2018年底農村生活污水處理全覆蓋”的目標。去年初,崇明對本市其他區和上海周邊地區農村生活污水處理工藝進行了調研,多家技術先進、運行可靠的企業在部分鄉鎮進行了污水處理站的試點建設。

  另外,去年6月份以來,崇明全面推開生活垃圾分類減量工作,目前已基本實現全覆蓋,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率達到73.5%,在全市各區中走在全列。今年,崇明將實現較高水準、較高標準的生活垃圾分類減量全覆蓋。“我們提出今年要實現三個‘全區全覆蓋’,除了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生活垃圾分類減量,還有農林廢棄物資源化利用。雖然難度很大,但我們要不折不扣地加以推進。”崇明區委書記唐海龍説。

  軟環境提升,讓鄉村風貌與時俱進

  改善村容村貌,需要與時俱進。“時”不僅指時代發展,還包括人審美觀點的變化。有專家表示,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農村蓋房子如果不貼瓷磚、不鋪地磚就可算是落伍,房子就是“不上檔次”,可如今農村蓋房,貼瓷磚、鋪地磚已不再是流行趨勢。“村容村貌要順應村莊的歷史淵源和脈絡,注重鄉土味道,做出特色,把挖掘原生態村居風貌與引入現代元素結合起來,把地域特色、民族特徵、鄉村特點彰顯出來,給後人留下經得起歷史打磨的村莊。”

  鄉村一定是“土裏土氣”的嗎?不一定。在青浦區重固鎮徐姚村,農戶們就把常規農事做成了充滿快樂的“先鋒藝術”,用不同品種水稻混種的方式,在水稻田裏做出了觀賞性很強的“稻田怪圈”:圖案位於村裏的圓團灣區域,該片農田面積在40畝左右,圖案由雲朵、稻穗、兩間民房的屋頂和“徐姚”二字組成,圖案呈圓形,直徑近15米,圖案下方還有“文心重固,美麗徐姚”的字樣。之所以水稻田裏能呈現出這樣的圖案,主要是在常規的綠色水稻秧苗中穿插種植了紅紫色的紫糯米秧苗,從高處看下去,這片水稻田裏充滿了詩情畫意,美不勝收。徐姚村黨支部書記徐國軍告訴記者,村裏有大片永久基本農田,以種植水稻為主,通過土地流轉,圓團灣區域有500畝左右農田成為了集體農田。“打造這樣的‘農田藝術’,是為了活化體現鄉村風貌之美,讓鄉村形態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近年來,“種樹”成了崇明的“熱門”項目。根據相關建設方案,崇明生態廊道主體框架是“三橫十五縱”骨幹道路,廊道寬度一般為道路兩側各10米左右。當然,生態廊道不只是種樹那麼簡單,是指按林旅結合、林體結合的發展思路打造景觀廊道,成片成帶增植、補植適應本地生長的具有鮮明色彩的樹種,並在林間預留可供行人和自行車通行的空間。“一鎮一樹”是崇明生態廊道最大的特色,未來崇明全域將是座大公園。以三星鎮為例,目前鎮裏已探索形成“海棠花溪”,把公益林建設與生態休閒、生態旅遊、海棠産業發展等結合起來,近年來共種植海棠5200余畝,目前引進的海棠品種達60多類,已成為華東地區品種最全、規模最大、展示最豐富的海棠“植物園”。“生態廊道建設和體育部門的步道建設相配合,步道通到百姓家門口,相當於在家家戶戶門前造了座花園,不僅鎮裏百姓喜歡,城區、市區很多人也慕名前來觀景。”三星鎮黨委書記龔霞説。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2

青浦區金澤鎮蓮湖村。青浦區供圖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3

嘉定區遠香湖十里荷香。王俊/攝

  崇明區港西鎮林地資源豐富,原港東地區森林覆蓋率更是達到了62%。不過,港西鎮相關負責人坦言,高覆蓋率的林地此前長期未能給百姓帶來更多生態紅利,存在“環境好而不靚,林地多而不美”等問題。為了喚醒這些“沉睡的資源”,港西鎮正打造鄉村公園:利用鄉村獨有的自然風貌,激活生態資源,著力建成具有較強吸引力的生態綜合體。目前,港西鄉村公園總體規劃方案及核心區域可行性研究報告均已形成,正在報有關部門審批。下階段,鎮裏將統籌林水路田村系統治理,打造森林景觀、水系景觀,形成曲徑通幽的路網系統,建設集互動性、科普性于一體的生態田園以及具有海島特色、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4

崇明陳家鎮奚家港漁村。黎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