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世界水日:上海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活動上午舉行 20萬尾魚苗放歸自然
3月22日是第26屆世界水日,也是第31個中國水周的第一天。上午9時30分,2018年上海市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活動在閔行浦江郊野公園舉行,20萬尾各類魚苗放歸自然。
圖説:2018年上海市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活動今天在閔行浦江郊野公園舉行。范潔 攝
每年2月16日至5月16日,是上海內陸水域和黃浦江為期三個月的禁漁期,在此期間放流,確保魚苗充分休養生息,提升野外存活率。放流點設于浦江郊野公園內開放式河道和附近黃浦江水域,現場放流各類魚苗共計約20萬尾,包括鰱鳙魚1000公斤、鯽魚1500公斤、鯉魚1000公斤、“昂刺魚”黃顙魚2.5萬尾、“雞骨郎”花䱻2萬尾、鳊魚4萬尾、細鱗鲴2萬尾,均為一齡魚種,放流不同品種有助改善生物種群結構,維護生物多樣性,修復水質和生態環境。
今年,漁政部門將繼續在黃浦江、淀山湖、長江和杭州灣等重要水域實施放流,計劃放流各類苗種超過1億尾,放流品種20余種,除鰱魚、鳙魚、鯉魚、鯽魚等常見品種,還有“長江刀魚”刀鱭、“河豚”暗紋東方鲀、中華絨螯蟹等珍貴品種,並首次增加黃姑魚、華鳈、似刺鳊鮈等品種的試驗性放流,進一步提高水域生物多樣性。
圖説:父母帶著孩子將小魚放歸河流。范潔 攝
市漁政處相關負責人介紹,增殖放流專業性、技術性較強,放流前會對水域水質情況開展檢測,確保環境適合魚類生長,並對放流魚苗進行種質鑒定、藥殘和疫病檢測,確保水域生態安全。近年,民間放流“放生”活動增多,然而一些不科學、不規範的行為也給生態環境造成負面影響。例如,放生外來種巴西龜、牛蛙、清道夫等,可能打破本地原有生態平衡,放生雜交種錦鯉、異育銀鯽等,可能造成自然水域魚類基因混雜、本地種退化,放生兇猛魚類黑魚、雀鱔等,可能破壞原有生物鏈,影響其他魚類生存。
市農委提醒市民,民間自行開展的放生行為,應遵守相關法律法規,堅持科學放流、規範放流,合理選擇放流品種,嚴禁將外來種、轉基因種、雜交種、兇猛魚類等水生生物放入自然水域,共同維護水域安全和生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