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食品專家解釋:清明蔗 為何毒

2018-03-27 10:21:38|來源:解放網|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春季是變質甘蔗中毒高峰期 清明蔗,為何毒?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8

製圖/張繼 

  清明節就快到了,有句老話説,“清明蔗,毒過蛇”,嚇倒了不少人。甜美多汁的甘蔗,為什麼到了清明就這麼可怕,這種説法真的有科學依據嗎?

  和許多憑空杜撰的食品安全謠言不同,這句話,竟然是真的。不過,更為科學的解釋是,春季甘蔗容易發生霉變,而霉變甘蔗産生的毒素很危險。而春季比起口嚼甘蔗風險更高的,則是來路不明、讓人無從分辨品質的甘蔗汁。

  現成的甘蔗汁難辨安全性

  “清明蔗,毒過蛇”,是説清明的甘蔗就不能吃嗎?其實,這句話的意思,是清明前後的甘蔗容易變質發黴,産生的毒素危險性高。

  與消費者現場選購整根甘蔗,可以親眼讓商家削皮切段查驗甘蔗是否“紅心”相比,街頭售賣的現成的甘蔗汁,風險大為提升。

  這是因為,甘蔗榨汁過程對消費者來説不可見,期間萬一有不法商家將變質的甘蔗榨汁出售,消費者也無從分辨,但其中毒素卻一點兒也沒減少,喝了要冒中毒的風險。

  其實,甘蔗汁本身確實是一種價廉物美的飲料,如果確實想喝,可以在家自己榨汁,或者購買那些現削現榨的甘蔗榨成的汁,自己全程“監督”榨汁過程,確保所用的甘蔗是安全未變質的。

  “清明蔗”毒在3-硝基丙酸

  上海市食品協會專委會主任馬志英分析,每年春季是變質甘蔗中毒的高峰期。由於甘蔗是秋季成熟,冬季1-2月上市,有些在開春時出庫上市,已經存放了較長時間。此時春季氣溫升高,如果運輸過程、儲存方式以及環境條件等不佳,就可能導致微生物大量繁殖,産生一種名叫3-硝基丙酸的毒素。

  3-硝基丙酸是一種神經性毒素,不到0.5克就可使人發生中毒的跡象。誤食紅心甘蔗後容易引起黴菌中毒,輕則噁心、腹瀉、頭昏,重則可能出現抽搐、昏迷,導致視神經或中樞神經系統受損,嚴重者還會雙目失明,患全身痙攣性癱瘓等難以治愈的疾病,嚴重時甚至會危及生命。霉變甘蔗中毒潛伏期長短不一,短則十分鐘,長則數小時。

  更糟糕的是,現在還沒有針對霉變甘蔗中毒的特別有效療法,如果吃了發黴的甘蔗中毒,急救時主要採用立即催吐、洗吸或導瀉,將體內的毒物排出,呼吸困難者可吸氧。

  甘蔗一般吃1-2節就夠了

  甘蔗含糖量約18-20%,主要為蔗糖、果糖、葡萄糖,後兩者甚易被人體吸收利用,能夠給食用者提供相當多的熱量及營養。中醫認為,甘蔗汁是清熱、生津、潤燥和滋養之佳品,對咽喉腫痛、大便燥結、小便不利、虛熱咳嗽、幹咳少痰、發熱煩渴等有一定的療效。

  雖然甘蔗味美清甜,但由於高含糖量,不宜過量食用。營養與食品安全碩士朱曉倩表示,膳食寶塔推薦“水果每日攝入200-350克”,因此吃甘蔗時,一般吃1-2節就夠了。榨汁喝時,很容易喝過量,每天不宜喝超過200毫升的甘蔗汁,差不多是一次性紙杯一杯的量。如果任性喝,會有長胖風險。

  甘蔗也不是人人都適合吃的,慢性胃炎、胃潰瘍、消化不良者及糖尿病患者就不宜食用。

  挑甘蔗警惕“紅心”“黑心”

  那麼,什麼樣的甘蔗才是“放心”甘蔗呢?

  首先,看外觀。正常的甘蔗外觀色澤光滑,頭部葉子是青的,如果在末端出現絮狀或茸毛狀的白色物質,表示已霉變。霉變的甘蔗表面帶“死色”,外觀光澤差,用手按質地較軟,沒有彈性。一般建議挑選粗細均勻,相對直的甘蔗。根部過粗的甘蔗也不要買,可能是打過藥的。

  第二,聞氣味。正常的甘蔗氣味清香;變質的甘蔗聞起來有霉味或者酒糟味,很難聞。

  第三,看斷面。品質好的甘蔗看起來肉質比較白,而且汁水比較充足。發黴的甘蔗往往存在失水的情況,切開來後斷面呈紅色或黃色,組織結構松松的。除了“紅心”的不能吃外,“黑心”的也不要吃。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