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靜安區大寧國際學校創設工作坊,探索新型家校共育 首批14名家長輪流進校“上班”
“拾趣未來”自主拓展課程吸引了不少孩子和家長。 (資料)
每天8時至16時,靜安區大寧國際學校首批14名校內工作坊的家長,按“考勤表”輪流到學校“上班”。今後,這所學校將有更多家長直面一線的教學和管理。
這所位於市北高新園區的公辦九年一貫制學校在辦學第一年,全校初中部只收到8名學生,小學新生也僅55名。一所開辦未到3年的新學校“開門辦學”,零距離呈現在家長面前,會不會太大膽?讓家長進校園“上班”,老師是否感覺被“盯梢”?在校長楊揚看來,讓家長成為學校的“督導”,開門辦校、家校共育,實現共同辦學,對孩子成長更有利。
每天有家長進校巡視督導
27日是一年級學生家長劉艷雯第一次在家長工作坊輪值。從早上起,她巡視了升旗儀式、廣播體操、眼保健操和學生午餐。根據家長工作坊的規章制度,填寫了輪崗工作表,上了一天“班”的劉艷雯松了口氣:“今天總體情況正常。”
學校為家長專門辟出一間辦公室。這間名為“悅伴”的家長工作坊墻壁上,張貼了當日參加輪值的家長名字、工作時間和聯繫方法。一年之中除去寒暑假,每天從8時到16時,逢週二、週五略早結束,家長工作坊的工作時間大約一天6至7小時。
身為公證員的學校家委會主任張蕓説,家長進校園“上班”,不是“盯梢”,更不是“挑刺”,而是從家長的角度,為校園管理提出建議,成為連接家校的紐帶。在家長工作坊,家長協助老師全天工作,參與一日巡視,遇到問題第一時間反饋校方。
小學生的營養午餐,是家長普遍關心的問題。對食堂“督導”後,有家長提出,午餐品種單調了點。學校收到家長工作坊的建議後,這學期營養午餐的品種更豐富了;還有家長髮現,小學生平時愛吃蝦,但在學校裏孩子不願意自己動手剝蝦,為了先確保營養,這學期菜單裏的油爆蝦變成了蝦仁,讓孩子們易吃、愛吃。
家長與學校的聯繫,不能僅僅停留在網絡或微信家長群。目前,學校校級家委會成員有60人,家長實行輪值、駐守,每學期平均每人大約1次半,不會對本職工作造成影響。
家長“盯梢”對老師更是挑戰
每天都有家長在校園裏“盯梢”,會讓老師教學感到不自在嗎?學生發展處老師陳淼説,對老師而言,這更多是一種挑戰。“我們希望這些‘盯梢’的家長不只是固定的一批人,而要保持一定的流動性,能有更多家長有時間到家長工作坊坐坐,來學校看看。”只要來過的家長,都會由衷感受到班主任和任課老師的辛苦。
楊揚回憶,當年,面對一所新學校,家長們都生怕孩子一腳踏進,誤了終身。如今,孩子已升入三年級的花文博媽媽不僅熱心參與家長工作坊的輪值,還主動向社區其他入學適齡兒童的家長宣傳家門口的好學校。“孩子雖然頑皮,但性格陽光。短短3年不到,‘小白鼠’變成了‘小白龍’!”花文博媽媽説。
在基礎特色課程之外,學校開設了豐富多彩的“拾趣未來”自主拓展課程,包括書法、烘焙、彩泥、棒球、排球、籃球、茶藝等,讓每個孩子在體驗享受課程的過程中,學會在未來擁有幸福的能力。
家長工作坊是學校教育延伸至家庭的一種途徑。在這個家校溝通平臺上,讓家長親近並信任學校,增進親子關係融洽,助力孩子健康成長。楊揚説,我們不怕家長,還要用好家長,這也是成立家長工作坊的初衷之一。通過工作坊,家長參與到教育教學管理中,給學校更規範、嚴謹的辦學帶來幫助。
自上學期起,家委會裏的家長根據職業特性和專業背景,為孩子們送來了心理學、金融等課程。“家長進課堂”“職業體驗”等活動,引導孩子了解職業特點,制定適合自己特點的學習和提升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