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均8千人次“碼頭流量”為上海帶來什麼

2018-04-04 09:36:11|來源:文匯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日均8000人次“碼頭流量”為上海帶來什麼 郵輪製造正成為寶山區打造“上海製造”品牌的重要落點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5

寶山區地處黃浦江與長江的交匯處,是上海的“水路門戶”。圖為從空中俯瞰黃浦江與長江交匯點。本報記者劉棟攝

  3月24日,吳淞口國際郵輪港首次迎來“三船同靠”景觀。

  淩晨4時30分,母港郵輪天海新世紀號首先抵達碼頭,停靠2號泊位;15分鐘後,又一艘母港郵輪歌詩達賽琳娜號進入1號泊位;5時許,訪問港郵輪諾唯真寶石號靠泊下游新建的4號泊位。

  萬餘名旅客在碼頭工作人員調度下完成通關查驗手續,江面晨光熹微。

  “如果説中國客人登船用兩小時,那麼同樣數量的外籍遊客大概需要三到四小時———中國客人跑得特別快,登船像登機那樣緊湊,外國人總是慢悠悠的,不像趕碼頭,倒把這裡當成了旅行賞玩的一部分。”吳淞口國際郵輪港發展有限公司第三黨支部書記童志強説,日復一日在碼頭迎送遊客,他們總能捕獲一些有趣的細節。

  自2011年吳淞郵輪港開港,吳淞口國際郵輪港發展有限公司就已開始服務遊客。當時這支團隊幾乎沒人從事過郵輪服務,組建之初還曾派人前往新加坡等國學習經驗。時隔數年,郵輪港每天進出遊客成千上萬,他們早能應對如常。

  如今穩居亞洲第一、全球第四的這座郵輪母港,在過去一年共接靠郵輪466艘次,接待出入境遊客292萬人次———平均每天8000人次。經驗,就在“刷流量”的過程中刷出來了。

  “郵輪不僅是交通工具,它本身就是旅行目的地。很多中國遊客的認識與此恰恰相反。但是,坐過郵輪出過海,對郵輪的理解會慢慢改變。”童志強説,郵輪旅行屬於舶來文化,發展這個産業需要“客戶教育”。同時,順應中國遊客的習慣和喜好,也是郵輪産業本土化的必要努力。

  上海市和寶山區對於郵輪産業的理解和眼界,也是這樣“刷”出來的。“2011年開港,郵輪港只有兩個泊位,最初設計的年通關能力僅為60萬人次。”寶山區濱江委常務副主任、吳淞口郵輪港公司董事長王友農説,“到2014年,吳淞口接待出入境遊客數達110萬人次,趕超新加坡,成為亞洲接待出入境遊客最多的郵輪母港。”

  港口的實際接待量已經遠超規劃運力,於是在2015年啟動第一次升級,新建兩個大型郵輪泊位,擴容成可實現“四船同靠”,年接靠國際郵輪800到1000艘次的運力;原來僅2.4萬平方米的“東方之睛”客運樓則進行擴建,在兩側增加兩個總計5.5萬平方米的客運中心,使得客運中心總面積達到7.9萬平方米。如今,上海的“第二大旅檢口岸”已經從虹橋空港向吳淞口郵輪港轉移。

  這次“三船同靠”,正是港口後續工程啟用前的一次測試,諾唯真寶石號臨時靠泊的即為下游新建碼頭。預計到今年年中,這裡就會出現四船同靠畫面。

  寶山區發展郵輪産業,追逐的遠不只是“碼頭流量”。

  圍繞吳淞郵輪港,寶山區設計了一條從郵輪碼頭到郵輪港,最後形成“郵輪城”的路線。從今年起,該區將連續三年每年拿出不少於1億元資金支持郵輪産業發展。此前,寶山區已經出臺關於郵輪經濟發展的“新35條”政策舉措,針對産業鏈上、中、下游同時發力,坐實“重點産業”的分量。

  寶山區最大的“雄心”是攻克産業鏈上游的郵輪製造技術。“豪華郵輪製造企業,主要集中在歐洲,在國內沒有自主研發的先例。”王友農介紹,一艘豪華郵輪的造價約為10億美元,中國市場如需50艘豪華郵輪,那意味著市場體量高達500億美元,上游製造業才是郵輪經濟中産值最大、附加值最高的“蛋糕”。郵輪經濟是寶山區打造“上海製造”品牌的重要落點,而製造業是其核心。

  目前,上海市已與中船集團達成合作,聯手發展本土豪華郵輪設計建造。2016年10月,國內首個國際郵輪産業園———“上海中船國際郵輪産業園”落戶寶山工業園區,目前中船集艾、中船瓦錫蘭等配套企業已成功入駐。2016年12月,由中船集團牽頭、吳淞口郵輪港公司參與設立的國內首支郵輪産業基金落戶寶山區,首期募集資金300億元用於郵輪産業發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