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軟硬兼修”構築強大“雙創”磁場

2018-04-11 09:13:45|來源:文匯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上海目前面向海內外,已經集聚了包括諾貝爾獎獲得者、美國科學院院士在內的國際頂級科學家近500人。世界級科研團隊的駐留,大幅提升了上海的創新高度

  ■來自上海市發展改革委的一項統計顯示,在上海創業的外國籍人士已經超過21萬人,數量位居全國第一。多元文化碰撞、多維度背景交叉形成的創業機會,使得上海的新興産業生態極具活力和彈性

  ■上海一直在努力打造屬於自己的環境優勢,既包括“硬環境”,比如張江正在打造世界級大科學裝置集群等,也包括制度“軟環境”,比如對標國際最高標準、最好水準,優化營商環境,激發創新創業主體的活力

  從諾貝爾獎得主到來自印度的創業青年,從頂級研發機構到國際産能合作機會,如果説上海是一個創新創業的大磁場,那麼,它正在吸引著全球各種各樣“有故事”的人。

  海納百川,追求卓越———如今,上海正以“改革開放再出發”的姿態,加速匯聚“雙創”資源和機會,尤其是全球科創要素資源。這可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但改變已經在發生。

  成就新高度

  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巴裏·夏普萊斯非常喜歡上海。自成為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特聘教授以來,老先生每年都會在上海工作一段時間,帶學生,做研究。兩年來,已有好幾篇重要論文發表。

  不止巴裏·夏普萊斯,有越來越多的世界頂級科學家已經在上海工作。上周,受聘于上海科技大學的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庫爾特·維特裏希以及他的夫人同時在滬拿到了外籍人才永久居留身份證,而上海科技大學在過去兩年多已將三位諾貝爾獎得主聘為教授。

  統計顯示,上海目前面向海內外,已經集聚了包括諾貝爾獎獲得者、美國科學院院士在內的頂級科學家近500人。世界級科研團隊的駐留,大幅提升了上海的創新高度———比如夏普萊斯在上海有機所開展的,是學術最前沿的“點擊化學”研究;維特裏希則為上海促成了與多個世界級研究機構合作的機會。

  但是,吸引大師並非是一個單向的“求賢”過程,上海本身也具有足夠的氣場和承載力。

  在科學界,越來越多人開始討論一個趨勢———正如半個多世紀前全球科學界發生過一次從歐洲向北美的“重心遷移”,如今,中國正成為基礎科學研究新的重鎮,而上海則肯定會在這個進程中發揮核心作用。

  夏普萊斯在上海有機所的薪酬,還不及跨國公司中高層管理者,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有機所所長丁奎嶺如此評説自己和夏普萊斯的緣分:“在上海,他能得到最好的研究環境,找到學術知音,獲得成果應用的機會。真正的大師,不是用功名厚利能吸引來的。”而維特裏希選擇上海科技大學的理由同樣實在:“中國科研環境這麼好,沒有理由不選擇這裡。”

  多元新活力

  “亞洲最佳孵化器”漕河涇新興技術開發區科技創業中心曾幫助不少本土創業團隊成功IPO (首次公開募股),而目前,慕名而來的還出現了海外創業者。相關負責人王鐘澔説,當來自印度的小夥子有意前來孵化項目,當澳大利亞的遊戲設計師連續幾週來拜訪時,表明上海完全有機會成為國際創業者的“第一選擇”。

  目前在上海匯聚的國際創新創業資源,既有“草根”,也有“大腕”。和基礎研究領域的“高大上”不同,多元文化碰撞、多維度背景交叉形成的創業機會,使得上海的新興産業生態極具活力和彈性。來自上海市發展改革委的一項統計顯示,在滬創業的外國籍人士已經超過21萬人,數量位居全國第一。

  著名天使投資人彼得·戴維森每週都會準時出現在上海漕河涇新興技術開發區,與孵化團隊和創業者聊上一兩個小時,這是他最快樂的時光。澳大利亞最大孵化器Fishburner、美國知名創業機構FounderSpace都選擇上海,作為他們海外拓展的第一個“落腳點”。思科、強生等“財富世界500強”企業也都在上海,開始嘗試與創業圈一起合作,探索“開放式創新”,“大象”也希望在“螞蟻”的幫助下起舞。

  要成為海內外創新創業資源的一個匯聚樞紐,上海不僅要做“目的地”,也希望成為“出發地”。常明是上海一家新興的無人機導航技術公司的總經理,公司的技術和産業化能力已經具備國際競爭力,但規模僅50人。這家小企業之所以能達到如此高度,就是背靠張江高新區的海外技術預孵化服務體系,在歐洲找到了十多名急需的技術骨幹,運作起了一張跨時區的研發網絡。而目前張江的這張孵化網已覆蓋歐洲、北美、亞洲的約20個城市和地區,為大量中國本土創業公司對接全球性資源。

  環境新優勢

  正所謂“築巢引鳳”,為了在全球創新創業網絡中提升影響力,上海一直在努力打造屬於自己的環境優勢。

  這裡説的環境,包括看得見的“硬環境”。目前,張江正在打造世界級大科學裝置集群。其中,投資90億元的硬X射線項目去年已開工,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單體投資最大的大科學裝置;而上海光源二期、軟X射線自由電子鐳射裝置、活細胞成像平臺等項目,目前也是建設進展順利。上海光源中心副主任何建華説,因為上海光源平臺,過去幾年已有大量科學家從國外回來,使得團隊迅速聚集,學科快速發展。未來幾年,隨著張江將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種類最全、綜合能力最強的光源大科學裝置集聚地,以及李政道研究所、國際人類表型組創新中心、量子創新中心等高水準科研機構的集聚,上海對全球頂尖科研團隊的吸引力也將大幅提升。

  環境也包括看不見的制度“軟環境”。目前,上海正對標國際最高標準和最好水準,優化營商環境,提高審批效率,簡化審批流程,完善政府服務,這些都會極大激發創新創業主體的活力。同時,上海近年來持續推出極具競爭力的人才集聚政策,包括建立國內外人才引進制度、便利化人才服務措施等,為人才近悅遠來鋪平道路。

  今年年初,上海在國內率先制定政策,使得“無人駕駛”汽車可以合法上路———事實上,這就是上海積極推動政府“放管服”改革,構建包容創新的審慎監管機制的一大標誌性事件。相關人士表示,這項政策的出臺,跨越了許多監管敏感地帶,勢必會對新一代智慧網聯汽車的發展産生巨大推動作用。與之對應的是,目前,上海幾乎匯聚了國內外智慧網聯汽車領域所有的重要研發力量,有望為打響“上海製造”品牌增創新的競爭優勢。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