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上海交大開建張江校區,千人集聚10萬平方米科學園,緊鄰上海光源崛起三中心兩平臺
將DNA複製過程拍成分子電影,用基因組方法設計輕質高強材料,通過同步輻射手段進行腫瘤微束治療……很快,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就更厲害了。
“加快創新型大學及科研機構向張江集聚”,12日下午上海交通大學正式啟動張江校區建設,上海光源東側、上海科學院南側,明年就將崛起“三個科學中心、兩個創新平臺”,千余名科研人才資源集聚在這個佔地50余畝、總建築面積10萬平方米的科學園。
在張衡路科苑路口,為張江高科技園區內國家信息安全成果産業化(東部)基地地塊,也是上海交大信息安全工程學院所在。為進一步聚焦張江核心、服務國家戰略,上海交通大學對這片張江校園進行大幅功能調整,新建多項科研設施,計劃明年底竣工交付、後年整體投運。上海交大副校長張安勝介紹,“三中心、兩平臺”的新佈局,包括超快科學中心、材料基因組聯合創新科學中心、同步輻射診療和醫學影像科學中心,以及國際合成生物學與健康研究創新平臺、網絡空間安全創新平臺,投入包括教師、技術人員、博士後、碩博研究生在內的專職科研人員1200余人,促使張江科學城匯集更多世界一流科學家,大幅推動在物理、材料、生物、醫藥和網絡等多個交叉學科前沿領域取得重大原創成果。
作為上海光源的“隔壁鄰居”,上海交大張江科學園同樣擁有一系列科學利器。比如超快科學中心將重點建設以超快電子探針和超快x光探針為核心的綜合化規模化集成化超快科學研究中心。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了解到,迄今已有超過40位科學家利用X射線探針、中子探針和電子探針探索微觀結構而獲得諾獎。在原子尺度上,從信息存儲、光電轉化到蛋白質折疊,物質世界最本質的過程就發生在納米量級的空間尺度和飛秒量級的時間尺度,要實現從“結構觀察”向“功能控制”的飛躍,還需在傳統三維空間基礎上增加第四維——時間維度,因此超快科學的“瞬間捕手”已成為目前國際上科研強國必爭重器。同樣,該中心將與同樣位於張江的X射線自由電子鐳射、超短超強鐳射裝置、蛋白質科學上海設施等國家大科學設施産生集群效應,預期推動我國多個學科跨越性發展。
學科交叉融合,周邊協同創新。另一個同步輻射診療和醫學影像科學中心,將建成同步輻射微束輻射(MRT)的國內首個醫學應用線站,直接惠及民眾,産生社會效應。醫學線站依託上海光源二期工程“超硬線站”建設,並計劃與上海東方醫院等多家醫院共建同步輻射臨床醫學中心。同時,與上海聯影合作研究先進成像技術,應用於精準治療技術中的實時成像導航。
據悉,上海交通大學對接上海全球科創中心建設,定位高校新一輪發展的重要機遇,除張江科學園外,還正在張江科學城建設李政道研究所,並規劃建設上海交大醫學院浦東校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