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京劇院《七俠五義》亮相武漢

2018-04-16 10:27:49|來源:新民晚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七俠五義》亮相武漢 京劇“版圖”擴一擴

  4月14日、13日兩晚,上海京劇院的連臺本戲《七俠五義》(頭本)亮相武漢中華優秀戲曲文化藝術節,在贏得觀眾熱烈掌聲的同時也打動了來自北京、武漢等地的專家。這些“職業觀眾”對這樣一部既有別於現在京劇舞臺上一般傳統戲,又與時下常見的新編戲風格迥異的“通俗戲曲”給予了很高的評價,認為這部回歸“民間本原”的作品有利於擴大京劇的“版圖”,培養非京劇觀眾與京劇的“初始情緣”,同時也為時下的戲曲創作提供了一種新思路。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8

圖説:《七俠五義》演出照 主辦方供圖

  從京劇傳統戲的角度來看,《七俠五義》並沒有華彩的大段唱腔,也沒有給哪個角兒提供炫技的機會;從新編戲的角度來看,《七俠五義》並不深刻、也沒有思辨色彩,“沒有讓你無窮想像的人文精神”。然而,就是這樣一部戲,卻同時贏得了觀眾與專家的喜愛,這究竟是為什麼呢?上海京劇院院長單躍進認為,這是因為《七俠五義》所講究的戲劇性、劇場性滿足了觀眾的觀賞心理需求,因而受到觀眾喜愛。這樣的答案似乎有些理論化,那麼,聽一聽在昨天研討會上一些專家的評論,可能會對《七俠五義》的“特殊性”有所了解。

  戲曲素來是“慢節奏”的代名詞,“太慢”總是和“看不懂”一樣,成為年輕人謝絕戲曲最常見的理由。但昨天的研討會上卻有專家提出,《七俠五義》節奏太快了,菜多了、盤兒卻小了,一台戲的情節完全可以做成兩台戲,這樣的意見在戲曲作品研討會上是極為罕見的。當然,更多的是對這種快節奏的認可,認為戲“非常飽滿”“環環相扣”,符合現代觀眾的欣賞習慣。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9

圖説:《七俠五義》演出照 主辦方供圖

  戲曲評論家、《劇本評論》副主編武丹丹以一個“職業觀眾”的身份大讚《七俠五義》“當下我們看的戲,大多是比較沉重的,壓力比較大的。而昨天晚上,我看得很歡樂、很熱鬧。”武丹丹認為,雖説內行看門道,但能讓外行看熱鬧可能更重要,因為普通觀眾不可能都像“職業觀眾”一樣,因而“歡樂”對他們來説更顯重要。

  武漢市藝術創作研究中心原主任、文化學者何祚歡認為,這個戲很適合非戲迷觀眾看,在他們還沒有進入聽唱腔、看玩意兒的階段時,這樣的情節劇很能吸引他們。昨前兩晚的演出,有不少大學生走進了劇場,其中包括武漢大學話劇社的20多個學生。武漢大學青年學者易棟説,同學們看完之後都説好,《七俠五義》讓話劇的觀眾感受到了京劇的臺詞功夫、京劇的節奏感,看到了京劇傳統劇目在當下的呈現。易棟認為,海派京劇更具有“青春緣”,適合培養觀眾與京劇的初始情緣。

  還有不少專家從戲曲多元化發展的角度來看待《七俠五義》這部“另類”作品,認為《七俠五義》讓觀眾感受到了一種“本不該疏離、卻又日漸疏離的傳統”。雖然不是每一個團都有條件排這樣的戲,但這部作品為當下戲曲創作提供了一種不同的思路,提供了思考的另一個方向。而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戲曲學院教授傅謹則表示:“我始終認為戲曲是很掙錢的活兒,是有龐大市場的樣式。我相信《七俠五義》這樣的作品越來越多,會讓我們重新找到戲曲本身的魅力,以及它與廣大普通觀眾之間的那種心理契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