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發佈臨床醫生與患者溝通能力評估報告

2018-04-16 11:20:26|來源:解放網|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醫患溝通能力報告出爐,下一步研究哪些科室醫生溝通信心不足 72.8%的患者是信任醫生的

  醫生如何與患者溝通?患者到底想聽什麼?大醫院的醫生在與每個病人三五分鐘有限的就診時間裏,到底應該如何溝通、溝通什麼?4月15日,復旦大學發佈臨床醫生與患者溝通能力評估報告顯示,醫患雙方的總體溝通意願處於高位:75.6%的醫生對患者是信任的,72.8%的患者對醫生是信任的。下一步還將進一步研究,到底哪些科室、哪些類別的醫生對溝通信心不足、醫患溝通不暢的癥結原因與對策。

  2成醫生溝通信心一般或不足

  該研究由復旦大學健康傳播研究所發起,從診療信息提供能力、診療信息獲取能力、信息核實確認能力、社會情感表達能力四個維度測量、探討醫患眼中對彼此的溝通形象認識。該調研共回收醫生樣本735份,患者樣本501份,醫患樣本分佈全國各地及各級醫療機構。

  研究結果顯示,國內醫生和患者對彼此的信任度都較高、溝通意願非常高,雙方具有提升溝通的信任和意願基礎。其中,75.6%的醫生對患者是信任的,72.8%的患者對醫生是信任的。

  不過,“願意不願意”溝通與“溝通得好不好”是兩碼事。研究進而發現,95%的醫生認為與患者保持很好溝通是醫生應具備的一種核心專業能力,79.2%的醫生對自己能與患者進行很好溝通有信心,20.8%的醫生表示溝通信心一般或不足。

  腫瘤科醫患普遍感覺壓力大

  研究還顯示,醫生群體和患者群體都覺得自己在溝通過程中比對方做得更得體、更懂得尊重、關懷。看似矛盾的結果反映了醫患在溝通過程中沒有形成良性互動,雙方在溝通中的參與度有限,醫患對話的展開受到了阻礙。

  “研究報告深入分析醫生的主觀反饋時發現,醫生認為,醫患中的不好體驗不僅僅是醫生和患者之間的衝突,更多還發生在醫生和家屬的溝通衝突。醫生們談到,面臨一些特別場景時感覺醫患溝通可能存在更多障礙,這包括患者住院的場所、患者在知識方面對醫生質疑的場景、討論抗生素使用及危害的場景、面對兒童和老年人群體溝通時。

  針對到底哪些科室、哪些類別的醫生對溝通信心不足、醫患溝通不暢的癥結原因與對策,研究者稱,這是下一步要調研的內容。

  本次研究完成者之一、復旦大學健康傳播研究所孫少晶教授以他在上海腫瘤醫院調研的感受舉例説道:“在這家以腫瘤治療特色為主的大型醫院,醫生需要與患者討論生與死,並且醫生往往需要告訴患者的是壞消息,醫患普遍感覺精神壓力很大。”

  個別科室可開展患者教育

  醫生如何與患者溝通在國外醫學院課程裏比較普遍,“醫生如何好好説話”這個問題這些年也獲得國內部分醫學院的關注,增設了相應課程、講座。

  本次研究完成者之一、復旦健康傳播研究所王帆博士還談到,對患者也要進行相應的患者教育,提升患者向醫生提問的意願、勇氣和能力,併為患者提供就醫提問的參考問題清單。這不僅有助於保護患者權益,也避免不必要的信息誤解,更有助於醫療結局、醫患關係。

  本次研究還建議,就醫生反映的容易産生衝突的場景裏開展更行之有效的患者教育工作也十分有必要。比如,在病房、兒科、老年病患集中的科室,增加對於患者情緒管理的患者教育,醫院也可以設置醫務社工、心理諮詢師等崗位,對重點溝通領域加強醫患溝通的服務支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