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普陀區聘請專業規劃師深入社區調研,為居民小區微更新出謀劃策“勞模新村”期待升級為社區居民漫步空間
經過改造,杏楊園的小區車棚保留部分原有的黑色瀝青屋頂,改造成盆景式屋頂花園。花園裏的植物主要為低矮的灌木,這樣既減少了車棚承重壓力,也不遮擋居民採光。(普陀區供圖)
普陀區曹楊環浜沿岸的杏楊園,一處老舊的車棚上最近多了一座屋頂花園。孩子們在這裡嬉戲,笑聲不斷,久違的熱鬧讓老小區重新煥發生氣。這樣的改變,出自專業設計師之手。
11位來自上海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上海市城市建設設計研究院、同濟大學等機構的專家日前受聘擔任普陀區社區規劃師。未來一年,他們將紮根各自負責的社區,全過程指導公共空間微更新、“裏子工程”、美麗家園等社區更新項目,“社區規劃師制度”將成為普陀區社區建設的常態化機制。
車棚上建起“屋頂花園”
杏楊園是上世紀建造的老小區,在今年的沿河違法建築整治時碰到了難題———小區內唯一的非機動車集中停放點屬於整治範圍,必須拆除,那麼居民的自行車、電瓶車停在哪?
相關部門多次現場踏勘,因找不到合適的替代空間,甚至動了開發地下空間的念頭。於是,街道牽頭物業公司、設計單位、居委會及居民代表多次召開協調會,社區規劃師反復調整方案,終於定下了讓居民們都滿意的方案:拆除車棚違建部分,騰出沿岸3米通道,改建為一條健身步道;車棚保留部分原有的黑色瀝青屋頂,改造成盆景式屋頂花園。
“空中花園”一般很少會建在老小區。有了它,車棚的景觀功能瞬間提升了幾個檔次。仔細觀察,花園裏植物種類的選擇也很有講究,主要為低矮的灌木,這樣既減少了車棚承重壓力,也不遮擋居民採光。紅色健身步道與綠色植被相得益彰,為居民休閒健身提供了好去處。煥然一新的車棚裏車輛停放有序,墻上還安裝了充電插座。一個標準化管理的車棚和四季常綠的屋頂花園呈現在居民面前。
從細節入手提升老小區品質
杏楊園一旁的曹楊新村始建於1951年,是新中國成立後建設的第一個工人新村。隨著時間的推移,當年的“新村”逐漸變成了“老村”。過去一個月,上海市城市建設設計研究院副院長蔣映紅帶領團隊開展調研訪談和實體勘探,試圖打造全國第一個勞模新村舊城更新的樣板工程。
該團隊調研顯示,居住條件和環境的改善是社區居民最為迫切的需要和期盼之一,於是向街鎮提出了“漫步曹楊”的規劃方向。
“上海市中心城區內還有很多像這樣的老舊小區,其社區廣場、街道等公共空間因年代久遠日益衰敗,失去了承載社區公共活動的功能。城市改造不能只著眼于大拆大建,細節的微更新也能讓老小區提升品質。”參與共同調研的城建設計專家沈雷洪在設計方案中提出嘗試打通曹楊社區的道路中斷點,延續這片優秀歷史建築所代表的“工人文化”。
據了解,每位社區規劃師將與一個街鎮結對,對轄區內亟待改善的老舊社區、具有提升優化潛力的小區內部公共空間、街角街邊公共空間、慢行系統等進行全面摸排和分析,針對居民的急、難、愁問題,結合居委會及居民訴求,共同選取可實施的社區更新項目。
設計也將“更新”社區生活
小區能否增加一些綠地,旁邊新建的公園能否增加老年人活動場所,小朋友的活動場地又能否“照顧”一下……以往,在城市規劃設計中,普通市民的意見很難通過有效渠道傳遞給政府部門。社區規劃師進社區調研規劃,則有望改變這種情況。
普陀區的十個街鎮,轄內每個社區的環境各不相同,社區規劃師按照自身專業和研究領域被分配到不同社區當中。上海扎柯空間設計有限公司設計總監吳懷國來到了真如街道。此前他曾參與真如街道真光七村中心花園的改造,受聘社區規劃師後,他將參與對高陵路市場和附近公園的更新改造。
高陵路市場有3000多平方米,每天的人流量很大。吳懷國在進行大量走訪後發現了停車不便、衛生堪憂、攤位設置不合理等問題。在他的設計中,原有菜場面積縮小至三分之一;重新梳理車流線,提高交通效率,改善停車狀況;規劃融入新的社區服務功能和商業功能,將目前傳統單一的菜市場升級為集菜場、美食街、社區鄰裡中心於一體的一站式社區生活中心。
“真如街道有很多歷史建築和具有歷史感的社區環境。城市更新不但要保護好這些歷史建築,也要活化利用。”吳懷國説,“建築學專業的出發點就是研究人與空間的關係。城市規劃師回到社區中,通過專業介入,可以讓社區生活重新煥發活力,而參與社區更新也會給建築規劃學科帶來新的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