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院團做市民“好鄰居”

2018-04-13 10:58:41|來源:新民晚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走街串巷,文藝院團做市民的“好鄰居”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

圖説:“音樂好鄰居”現場 主辦方供圖

   面向烏魯木齊路的湖南街道社區文化中心,4月11日下午傳出了巴赫《大提琴無伴奏組曲》的音樂聲。“上交音樂教室”特邀樂評人李嚴歡帶來《古典輕鬆聽》第二講,被沁人心脾的樂聲拂去晌午煩躁的,不僅是教室裏慕名而來的聽眾,還有街上不時駐足的人流。像這樣同古典樂不期而遇,對這方街道的居民而言,已算不得新鮮。“我們將社區居民‘請進來’,共享音樂之美;我們也讓樂團演奏家‘走出去’,讓這份美浸潤人群。打造立體化多層次的音樂教育體系,我們要‘網’住被古典迷住的每一顆心。” 上交團長周平這樣説。其實,積極踐行“請進來、走出去“的,還有上海京劇院、上海芭蕾舞團、上海歌舞團、上海歌劇院等等市級文藝院團。

   上交的“請進來”和“走出去”

   此次,上交和湖南路街道社區文化中心開設的“上交音樂教室”,是“音樂好鄰居”的延伸。上交的“音樂好鄰居”計劃始於2015年8月,僅2017年,上交舉行的四次“週末開放日”,接待觀眾超過6000人次。本週日(4月15日)是今年的第一次“週末開放日”,面向觀眾的小型樂隊會“擴編”,更多明星演奏員將紛紛登上親子舞臺,比如駐團指揮張潔敏攜上海交響樂團的演奏家們演繹《彼得與狼》,弦樂首席和副首席還會戴著紅領巾飾演小男孩彼得。作為滬上“遛娃”新去處,包括公共空間、演藝廳、主廳各項活動在內的全天3000余張門票,在開票當日便告售罄。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2

圖説:“上交音樂教室”吸引社區居民前來,與交響樂親密接觸 網絡圖

   不滿足於將觀眾“請進來”,還要攜古典樂之美“走出去”,以音樂教育反哺社區,鋪灑美育的種子。上交的“走出去”計劃實行已久,傑出的演奏員和室內樂組合一直活躍在上海的社區、大學和工廠,就像一支支“文藝輕騎兵”,服務周邊並輻射全國。而“音樂地圖課堂”的版圖也不斷擴張,申城內由徐匯區延伸至崇明區,全國範圍裏,自雲南昆明行至四川成都。

   “走街串巷”的文藝院團們

   與上交一樣,上海還有不少其他文藝院團也正走進街道、走進居民。最接地氣的上海歌舞團,舞蹈演員們常常上門指導廣場舞排練,贏得居民歡迎;上海歌劇院的藝術教育項目囊括歌劇、交響樂、舞蹈等不同門類,每次都會為社區送上最適合的內容;上海歌舞團也常把講座和演出送到楊浦、普陀和浦東新區。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3

圖説:“週末開放日”迎來“小鄰居” 主辦方供圖

   今年是上海京劇院與龍華社區“國粹好鄰居”項目的第二年,全年有“小京繼人”“青燕”志願行動等20多項藝術公益活動貫穿始終。上海京劇院青年演員化身“國粹使者”,通過開講壇、送新戲、座談、對話,將京劇藝術送進社區、校園、軍營和敬老院。去敬老院時,他們常帶去經典唱段,如《沙家浜》《鎖麟囊》等;而到學校,則準備Q版京劇人物猜謎或可以上臺體驗的互動項目;“小京繼人”則是專門面向青少年的藝術傳承項目,孩子們經過京劇院名家指導和現場體驗學習,掰開揉碎後熟悉了京劇,可能最終會喜歡上國粹。除了在上海國際舞蹈中心每兩個月一次的“芭蕾大師公開課”,上海芭蕾舞團在虹橋街道古北市民中心設有“芭蕾體驗教室”。來教室的有不少零基礎的芭蕾愛好者,一期課程15節,短短幾個月時間,就能在老師的帶領下系統地了解芭蕾,提高全身肌肉的柔韌性和控制力。

   把市民百姓請進來,把名家、演出和講座送出去,共享藝術之美,上海的藝術院團們要打造的並不是音樂和舞蹈的盛宴,而是“流水宴”。“音樂教育、普及,是細水長流的過程。”上交團長周平説得好:“在這條路上,堅持比什麼都重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