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山“社區通”使鄰裡“融”到一起

2018-04-16 10:30:57|來源:文匯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寶山區以黨建為引領,研發應用基於移動互聯網的社區治理工具,為居民區歸屬感營造、共同體建設提供“解決方案”上海“社區通”使陌生鄰裡“融”到一起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

在寶山羅店鎮的努力下,“社區通”讓大家“融”到一起,社區活動越來越豐富,居民的滿意度也不斷提升。圖為呼瑪二村小區裏的“鄰裡美食節”。本報記者趙立榮攝

  550個居村、33萬戶家庭、44萬名居村民,上海寶山區的掌上服務平臺“社區通”上線一年多來收穫了這些“用戶”。他們在“社區通”報修物業故障、尋找走失家人、報名社區活動、尋求法律援助、諮詢家庭醫生,從雞毛蒜皮的聊天到正兒八經的議事,跟社區生活有關的事情在這裡都能看到。

  “社區通”聯繫起社區的一切。基於移動互聯網的社區治理工具,也許能為流動的陌生人社會提供關於歸屬感營造和共同體建設的某種“解決方案”。

  凝聚“社區人”

  寶山區介紹,“社區通”是一套信息化、樞紐型系統,它的研發和應用遵循幾大原則:以黨建為引領、以移動互聯網為載體、以居村黨組織為核心、以全體城鄉居民為主體、以有效凝聚精準服務為特點。

  凡居住生活在寶山區的“社區人”都可連接到“社區通”。系統為每個小區設置獨立二維碼,居村民經註冊就可以成為用戶。其功能在系統板塊上一目了然:社區公告、黨建園地、辦事指南、議事廳、左鄰右舍、警民直通車、家庭醫生、物業之窗、業委連線、公共法律服務、鄰裡交流、社區服務等等,今年年初又新增了“寶山大調研”板塊,針對農村地區開設“村務公開”“鄉愁鄉音”板塊。現實社區的日常功能幾乎都被搬到了線上。

  高效便捷的互聯網不僅能提高日常事務的處置效率,還能彌補現實社區中功能不足的部分。去年夏天,先後有居民在“社區通”報送兩起老人走失案件,在楊行鎮富錦苑居委會走失的老人患有阿爾茨海默病,無法與人正常交流。老人信息在“社區通”上快速擴散,短時間內調動了週遭居民“眼線”,不到兩小時,走失老人就被找到了。

  解決社區事

  今年寶山區羅店鎮全面推廣家庭醫生簽約服務,17位家庭醫生走進社區,同時入駐“社區通”,居民們很快發現能“在線問醫”了。

  有居民問:“腰椎間盤突出哪家醫院就診方便?有離美蘭湖最近的三級醫院嗎?最好看中醫理療的。”社區醫生回答:“建議至上級醫院完善相關檢查,明確疾病以及評估嚴重程度,制定合適的治療方案,不要盲目理療哦。離美蘭湖最近的三級醫院為華山北院……我中心每週一下午有某某醫生的專家門診……”

  羅店鎮黨委書記瞿新昌介紹,要在線上解決社區事務,“社區通”需要強大的後臺支撐,居村兩委、社區民警、物業公司、家庭醫生、社區律師等都接入平臺,可以做到“在線服務全天候、互動溝通零距離”。以羅店鎮為例,全鎮各居村均由書記承擔“第一責任”,兩委分工負責,做到居村民發帖必響應、問題意見必反饋、精彩點評必回應,讓群眾隨時隨地“看得見、找得到、叫得應”。

  社區事務的分流路線非常明確,自治共治能解決的問題,由居村解決;超出居村範疇的,由街鎮協調解決;歷史遺留問題,約請職能部門解決;難以解決的問題,統一納入網格化平臺跟蹤解決。去年8月上線以來,羅店鎮共解決群眾難點、堵點、痛點問題3000余個。

  復刻社區關係

  一家餐廳在現實中無人問津,進駐網絡外賣平臺,馬上人氣騰飛;一種産品在實體店問者寥寥,通過網絡行銷,分分鐘就會賣斷貨———這種值得研究的現象也發生在人際關係領域,那些住在同一個社區、同一棟大樓卻“對面不相識”的鄰居,到了網上卻能很快“玩”到一起去,在網上建設“熟人社區”似乎比現實中容易得多。

  類似“社區通”的互聯網應用,某種程度上為如今社會提供了一種社區歸屬感營造和社區共同體建設的解決方案,只不過,建在網絡世界的人際關係需要“復刻”到現實之中。人際關係的“復刻”,往往經由線下活動、線下公共事務等渠道發生。

  羅店鎮美羅家園佳境苑小區有350個地面停車位,但辦理停車卡的車輛有612輛。地下停車庫由於移交和消防安全等問題遲遲未能開放。居民在“社區通”議事廳上拋出停車議題,居民區黨組織第一時間給出答覆,並向大家徵集“地下車庫開通諮詢意見”。黨組織掌握民情後,與社區中心、開發商和物業實地勘察,組織召開物業聯席會議及居民代表會議,聽取各方意見後制定開通地下停車庫方案,今年元旦起正式投用。

  如此互動,使得線上建立的人際聯繫在線下得到鞏固,更成為現實社區發掘治理力量的重要機制。羅店鎮的數據顯示,“社區通”改變了社區治理力量的年齡結構,佔比達到59%的50歲以下中青年居民開始參與社區治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