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浦東的桃花快謝了,秋天的桃子怎麼賣?
暮春時節,綠肥紅瘦。再過幾天,歷時近一個月的上海桃花節也將落下帷幕。桃花節期間,浦東新區大團、新場、惠南、老港等鄉鎮的桃花給市民遊客留下了深刻印象,那麼,當春華秋實之際,這些地區出産的桃子,能否快捷、方便地走進市民的家門口呢?
很多人可能以為,産桃區離上海城區這麼近,桃農肯定會充分利用電子商務,通過網絡銷售來迅速銜接供需。其實不然。日前,上海財經大學信息管理與工程學院2017年度千村調查課題組發佈的數據顯示,在他們入戶調查的全部農村樣本中,81%的受訪農戶從來都不從事網絡銷售,僅有15%的農戶一直從事網絡銷售。浦東新區桃農的情況也差不多。在浦東新區新場鎮果園村,84%的受訪桃農從來都不從事網絡銷售,只有8%的受訪桃農一直從事網絡銷售。大部分桃子的銷售仍然依靠“收購—批發—零售—消費”的傳統模式,有些桃農甚至還依靠在馬路邊、街道邊擺地攤的方式自産自銷桃子。
傳統銷售模式的弊端顯而易見。由於批零環節太多,生産端和消費端價格相差較大,消費者難以享受到更優惠的價格。與此同時,每個環節經營者可以分享的利潤也被攤薄,桃農的經濟回報更是受到影響。桃子屬於易腐爛鮮果,在批零環節多、週期長的情況下,桃農在桃子未完全成熟的情況下就要提前採摘,影響了品質和口感。而且,即使提前採摘,也難以避免在批零週期中造成的腐爛和損耗。由於缺乏電子商務和大數據支持下的精準匹配和精準預售,在桃子成熟的季節,隨著大量桃子同時上市,經常出現果品積壓、果賤傷農的情況。
很多桃農都知道網絡銷售的好處,但為什麼不使用呢?他們的回答是“開網店太過複雜,不會操作,也無時間打理”。運營網店所需要的知識、技能和時間精力,往往都不是埋頭種桃的果農所能具備。
市場經濟可以大幅度提高生産效率、獲得顯著經濟效益的一個秘訣,就是發達的社會分工和緊密的産業合作。把這一原則適用到桃子身上,那麼桃農只要管好生産優質桃子就行,至於它的包裝、物流、銷售、品牌,都應該交給其他專業機構去承擔,而不是由一個個分散的農戶去包攬。
簡單來説,郊區農民不具備的專業能力,可能恰恰是城區市場裏充分具有的;農業領域不具備的要素,恰是工業和服務業領域成熟的。但這些要素的流通並不順暢——一部分農民欠缺供給側改革的意識,一部分意識到改革需求的農民,則可能苦於缺乏必要的呼應。
“賣桃子”其實是農業供給側改革的典型案例。要讓桃子賣好,恐怕需要把發達市場體系和生産要素更多更順暢地導向郊區,尤其是將城區中司空見慣的專業分工模式導入郊區,使得農業生産搭上電子商務的快車。比如,有了發達物流和便捷電商的支持,市民完全有可能吃到當天採摘的新鮮成熟桃子。甚至,市民遊客在觀賞桃花的時候,就可以提前大半年時間下訂單,預購某個果園的桃子。這種精準的預售模式,還可以有效規避果品積壓、果賤傷農的風險。
再進一步,桃子産供銷的完整産業鏈都有可能實現深刻的變革升級。比如,科研力量的導入,有可能加速優良新品種的培育和創新種植方法的推廣。標準化體系的導入,可以實現桃子生産過程中的標準化、規範化,保證上市果品的品質穩定、規格標準。市場行銷機構的導入,有助於創立知名的農産品原産地認證和市場品牌。發達的物流和商業流通渠道,可以幫助上海桃子走出上海,甚至走出國門。工業企業的導入,可以開拓桃子工業化深加工的新領域,提高終端産品的附加值。金融機構的導入,可以為整個桃子産業鏈籌集資金,並通過推出保險産品來規避桃子生産和銷售過程中存在的自然災害和市場波動等風險。
推進城鄉一體化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把城區和郊區納入統一的市場體系之中,實現要素順暢流動,破除市場體系中的“二元結構”。除了浦東新區的桃子之外,郊區生産的很多農産品都可以借助城區發達的生産要素和市場體系,探索産業模式和商業形態的創新,以期收穫更大的技術紅利、文化創意紅利和市場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