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骨頭挑硬的啃 架空線入地從內環開始

2018-04-18 09:42:27|來源:文匯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從最繁忙路段啃起,內環內架空線入地率三年內要從29%提高到62% 上海架空線入地:今年100公里,三年470公里

  今年年底,上海將完成100公里道路架空線入地任務,主要集中在內環內重點區域、重要道路及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場地周邊,目前各區段已相繼開工。上海市住建委主任黃永平昨天表示,“柿子挑硬的捏,骨頭挑硬的啃。架空線入地先從內環開始。”

  據介紹,到2020年,上海要完成全市重要區域、內環內主次幹道、風貌道路以及內外環間射線主幹道約470公里道路架空線入地及合桿整治,內環內架空線入地率從29%提高到62%,道路立桿減量50%,實現落線拔桿。目前,浦東、徐匯、虹口、靜安、長寧、楊浦等區共有約20公里道路架空線入地和合桿整治工程開工。

  架空線入地有三難

  通過架空線入地及合桿整治來煥新城市“素顏”,其背後是補上上海城市精細化管理的短板。

  架空線入地是一項工程量大且涉及部門眾多的複雜工程。3月8日,上海召開架空線整治和管理工作推進動員大會,吹響了全面清除城市天空“蛛網”、消除“黑色污染”的號角。如今,徐匯區武康路岳陽路、虹口區東長治路長陽路、黃浦區南京東路正在全力推進這項工作。

  在黃永平看來,施工本身並不複雜,難就難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難,管線單位多,協調難。住建委走訪調研發現,除電力管線外,“飛在天上”的架空線至少歸屬十多家單位———既有中央單位,又有地方單位,既有一般的通訊供應商,還有其他特殊專用用途的單位等。

  第二難,地下管線密,找位難。上海中心城區地下密布各類管線,還要兼顧地鐵等地下設施,在夾縫中找準入地管線的位置,無異於最精細的外科手術。

  第三難,空間有限,施工組織難。中心城區道路普遍較窄,比如武康路淮海路上的人行道只有1.5米寬,施工組織難度大,對市民交通出行的合理組織也是一個考驗。

  黃永平説,架空線入地和合桿整治並非易事,需要協調相關各方共同努力。尤其是在歷史風貌保護區內推進這項工作,更是“螺螄殼裏做道場”,必須圍繞技術創新和優化方案來破解難題。目前各區以架空線入地和合桿整治為契機,同步開展城市面貌和市容環境改善工作,對周邊房屋建築外立面等梳理工作一併推進,努力實現整體協調,將區域景觀、環境整體提升到最佳水準。

  智慧化新舉措破“回潮”難局

  架空線入地一直是上海整治市容環境的難點。黃永平介紹,上海從2001年開始制定了一系列相關規定,曾提出在上海世博會前力爭完成400公里架空線入地的目標。“最後,幾乎世博會相關的所有任務都超額完成,但架空線入地任務僅完成了270公里。”最近,市住建委還在調研中發現,早前已經實現架空線入地的區域,又出現了“飛線”回潮。究其原因,通信發展速度飛快,權屬單位根據需要和方便任意立桿,相關部門管理也不到位,“這次市委市政府下了很大決心,明確要求架空線必須落地,同時整合各管線單位自行樹立起來的立桿,集中落線合桿。”

  目前,上海統一採用的多桿合一智慧化路燈桿“身兼多職”,分層設置:檢修門、艙內設備在0.5米至2.5米處;路名牌、小型標誌標牌、行人信號燈等設置在2.5米至5.5米處;機動車信號燈、視頻監控、指路標誌牌、分道指示標誌牌、小型標誌牌等,設置在5.5米至8米處;8米以上,則是照明燈具、通信基站等設施。它的智慧化在於自帶感知系統,一旦發生傾斜或受到衝擊,會自動報警。

  為了避免日後“回潮”,市住建委還表示,要堅持源頭控制,逐步建立長效管理機制。在架空線整治入地的過程中,對地上設施、立桿和地下管線數據進一步排摸,納入網格化管理,制定發現和維護機制,避免發生管理缺位現象。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