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者之舞》如何再創踢踏舞傳奇

2018-04-25 10:29:33|來源:解放網|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分享到:

  原標題:《大河之舞》之後,《王者之舞》如何再創踢踏舞傳奇?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

  嗒、嗒、嗒、嗒……在10位踢踏舞者急速變換的舞步中,60歲的踢踏舞王邁克爾·弗萊利出現了。他就是那個1秒踏地35次的吉尼斯世界紀錄保持者,那個每週賺160萬美金的最貴舞者,那個“將愛爾蘭的靈魂展現給世界的人”。弗萊利編創的《大河之舞》早已在中國家喻戶曉,這一次,他帶來了更具顛覆意義的《王者之舞》。

  舞蹈家黃豆豆專程來為弗萊利站臺,他講起自己上個世紀90年代末到歐洲演出,第一次買回來弗萊利作品的錄影帶,看完以後驚嘆于弗萊利作品中大膽的編舞和豐富的戲劇性,開始熱心地向周圍的人推薦:“你看看人家的舞蹈已經發展成這樣了!”而最令黃豆豆佩服的,是弗萊利傳承了愛爾蘭的傳統舞蹈,並將其發揚光大,推動其成為了世界級的現象。剛被北京舞蹈學院聘請為“榮譽教授”的弗萊利,説自己很喜歡中國民族舞蹈中的力與美,“愛爾蘭踢踏舞可以走向全球,中國舞蹈也可以征服世界”。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2

  弗萊利將一雙踢踏舞鞋送給黃豆豆,黃豆豆則送給弗萊利一把寶劍。“寶劍贈英雄,邁克爾·弗萊利是舞蹈界當之無愧的英雄。”黃豆豆説。

  改寫愛爾蘭舞蹈的歷史

  弗萊利1958年出生於美國芝加哥的一個愛爾蘭移民家庭,他11歲開始學習踢踏舞,17歲拿到世界愛爾蘭舞蹈冠軍。傳統的愛爾蘭踢踏舞有些刻板,演員跳舞的時候沒有表情,上半身盡可能保持不動,弗萊利總是試圖在其中加入更自由的變化。《大河之舞》的創作之源,來自弗萊利1994年在歐洲歌唱大賽中場環節的一段7分鐘錶演。這段顛覆傳統踢踏舞的演出,以強烈的節奏感與視覺衝擊力震撼了觀眾,也讓製作人莫亞·多赫蒂萌生了一個想法——將它擴充為長達兩小時的舞劇。很快,弗萊利和團隊繼續以這段7分鐘錶演為主題,創作出了《大河之舞》。1995年,《大河之舞》在都柏林首演,引發轟動。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3

《王者之舞》劇照

  然而,就在首演當年的10月,弗萊利因與製作人産生衝突而離開。但他很快另起爐灶,創編了《王者之舞》,于1996年首演。説到《王者之舞》的創作初衷,弗萊利表示:“就是要超越《大河之舞》,不是為了報復,是要消除仍然留存在《大河之舞》當中的那些遺憾。”如果説《大河之舞》像是一部帶有一定戲劇線索的舞蹈秀,那《王者之舞》則擁有更完整的故事,更強烈的戲劇衝突。

  《王者之舞》成功顛覆了傳統愛爾蘭踢踏舞的刻板形式,融入了美國踢踏舞、芭蕾舞、現代舞等不同舞蹈元素,帶來更豐富的變化。在音樂上,《王者之舞》融入了電子音樂、爵士樂、搖滾樂等現代音樂元素。服裝設計讓人印象深刻,鮮明的色彩對比勾勒出故事中黑暗和光明兩大陣營的對壘。《王者之舞》的舞臺永遠在革新,巨型螢幕、特效照明、跳舞機器人、裸眼3D……全新的技術持續突破著觀眾的想像。

  20多年來,《王者之舞》的足跡遍佈60個國家,票房收入超過20億美金。它登上過奧斯卡頒獎典禮,亮相過美國超級碗,還曾在奧運會開幕式上擔當壓軸大秀。它曾在曼德拉卸任儀式、特朗普的就職典禮等重要場合上被表演。這一次,弗萊利帶來上海的是2014年首演于倫敦西區的新版《王者之舞:危險遊戲》,將給觀眾帶來一場視聽的盛宴。

  一生的努力只為了一秒

  《王者之舞》震撼無比,數十位舞者同臺時,動作總是整齊劃一,舞鞋與地板踏出複雜節奏保持著驚人的一致,這到底是如何練就的呢?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4

《王者之舞》舞者來到文化廣場

  邁克爾·弗萊利介紹,《王者之舞》創排之初是一段艱難的歲月。他們缺乏資金與支持,僅憑熱愛聚集在一起。要讓數十位舞者同時在舞臺上踏出整齊的律動的確是一件無比困難的事。弗萊利找到一種方法,就是關上燈,關掉音樂,讓大家在黑暗裏起舞,傾聽彼此的腳步。嗒、嗒、嗒、嗒……經過不斷的練習,所有人的律動奇跡般地慢慢變成了一個聲音,這就是王者最初的足印。“愛爾蘭踢踏舞,弗萊利的踢踏舞,非常獨特,難度也非常高。一分鐘的表演常常需要數月的訓練。在這個過程中,所有的舞者,每個人都要做到完美。” 弗萊利説。

  許多人好奇,在稍縱即逝的一秒鐘內,邁克爾·弗萊利是怎麼做到敲擊地面35次?弗萊利回答説:“沒有舞者能夠在每一秒內都踏出35下。你需要做的就是窮盡一生不斷追求極致的技術與速度,把一生的努力濃縮在一分鐘。你在這一分鐘內一定會有一秒是最快的,那一秒就是你一生努力所在。當你的一生只為一秒而存在,一切不可能就變成可能。”

  《王者之舞》將在5月3日至6日在上海文化廣場連演6場,隨後赴南京江蘇大劇院、蘇州文化中心、廣州中山紀念堂和深圳南山會展中心。跟隨著演員們的舞步,觀眾將領略踢踏舞的獨特魅力,同時進入一場奇幻的愛爾蘭文化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