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新一屆“上海市區域名醫”評選揭曉,20名來自申城區級醫療機構的醫務人員獲殊榮“家門口的名醫”守護周邊百姓的健康
白青科(右二)與同事慶祝開展600例MRI指導下腦卒中患者溶栓治療。
曹軍(中)與患者合影。 (均 資料)
日前,新一屆“上海市區域名醫”評選揭曉,20名來自申城區級醫療機構的醫務人員獲殊榮。這些市民“家門口的名醫”個個身懷絕技,德藝雙馨,在上海分級診療體系中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營造醫學高地多元生態系統
上海三甲醫療機構眾多,名醫薈萃,代表著申城乃至全國最高的醫療水準。區級醫療機構中也是藏龍臥虎,不乏讓患者近悅遠來的“金字招牌”。
東方醫院的傅傳剛,是結直腸肛門外科領域的權威。他是“美國結直腸外科學會榮譽會員”,是學會成立60多年來第34位獲此殊榮的醫學家,國內第一人,全亞洲僅3人。他帶領團隊不斷技術革新——3D腹腔鏡腹部無切口經括約肌間直腸前切除術、3D腹腔鏡腹部無切口結腸全切除術、腹腔鏡下直腸癌ELAPE 手術等,使大型手術變得更精準。很多高齡患者術後第二天就能下床行走,一些超低位直腸癌也保住了尊嚴。
靜安區中醫醫院陳旦平,出身中醫世家,又拜師蔡氏婦科第七代傳人蔡小蓀,深得真傳。他還勇於創新,在婦科疾病診治方面,“以肝腎為綱、衝任為目”,主張中西醫結合,活學活用“週期調治法”,臨床效果顯著,尤其在不孕不育、多囊卵巢綜合徵、婦科腫瘤等臨床難治性疾病中,取得令人矚目的效果。
楊浦區中心醫院關節外科主任涂意輝,2007年起開展“切口小、出血少、功能恢復快”的微創膝關節單踝置換術,從全膝置換到“換半個膝蓋”,到“換小半個膝蓋”,以最小的創傷改善患者的臨床結局。十幾年來共完成2000余例手術,相當於為患者們節約4000萬元手術費,術者最高年齡95歲。
上海醫學會有關負責人説,這些散佈在各級醫療機構中的名醫,與三甲醫院專家共同營造了申城醫學高地的多元生態系統,成為上海今後進一步邁向亞洲醫療中心的堅實基礎。
區域醫療實力加強名醫涌現
上海優質醫療資源大多集中在中心城區,遠郊資源相對薄弱。近年來,本市通過實施“區域衛生系統學科帶頭人”培養計劃,開展區縣醫學重點專科建設,區域醫療實力不斷加強。相應地,區域性名醫不斷涌現,“家門口的名醫”成了附近居民的“健康守護神”。
某個大年初二淩晨,奉賢區中心醫院婦産科醫生張蓉接到電話,有名孕婦産後大出血,生命垂危。她立刻衝出家門,趕到醫院組織搶救。接下來幾天,她放棄和家人團聚,晚上和衣躺在辦公室沙發上,直到患者完全脫離危險。還有一次,一名産婦累計出血近2萬毫升,她與市六醫院的專家團隊連續奮戰60多個小時,把患者從死亡線上拉回來。
新華醫院崇明分院普外科的丁新德,30多年行醫生涯中沒被一個病人投訴過。有位家住城橋鎮的95歲老太患腸道腫瘤,希望手術治療,提高晚年生活品質。明知有風險,但看著老人期待的眼神,丁新德決定手術,順利切除直徑達8釐米的惡性腫瘤。術後,他每天為老人換藥,還寬慰老人:“老壽星,這關闖過去了,再闖百歲大關沒問題。”
金山醫院醫生龔輝2008年創建導管室,主持急性心梗綠色救治通道。當時他是醫院唯一一名有手術資質的醫生,現在他已培養了5位可以獨當一面的醫生;團隊年手術量近千例,挽救了大量重危病人的生命。
松江區中心醫院急診危重病科主任王學敏領銜的團隊,全年收治急診29萬餘人,危重病搶救近萬例,成功率達96.63%。
夯實分級診療“第二階梯”
統計顯示,申城區級醫院年門急診總量超7000萬人次,佔全市醫院門急診總量的四分之一。與三級醫院相比,區級醫院就近分佈,市民患者可及性更強,費用也相對較低。更關鍵的是,相比三甲醫院主攻高精尖技術,區域名醫更注重解百姓日常疾病困惑,追求“將普通大病的診治做到極致”。
上海市第八人民醫院李新華團隊,年胃腸鏡診療量超過1萬人次,還承擔了徐匯區大腸癌篩查任務,早期胃癌的診斷率達30%以上,早期大腸癌確診率達62.5%,處於國內領先水準。
同仁醫院彭海霞創立的內鏡工作室,承擔了長寧區75%以上的消化內鏡診療,年診療量超3萬例,其中內鏡下診療佔20%,不但在同級同類醫院中處於領先,還超過部分市級醫院。
上海市第五人民醫院內分泌科主任劉軍,帶領團隊開展的腎上腺靜脈採血、甲狀旁腺微波消融、肥胖代謝性手術等,成為上海市乃至全國內分泌學界領先的檢查和治療項目。
市一寶山分院(吳淞醫院)骨科主任醫師吳子徵,在寶山率先開展人工關節置換,運用關節鏡、各種脊柱疾病和複雜骨折的微創治療等20余項新技術,為80歲以上老人手術近百例,無一失敗。
在申城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區級醫療機構、市級三甲大醫院的分級診療體系中,區級醫院承上啟下。“第二階梯夯實了,分級診療體系就運轉順暢了。”上海市衛生計生委有關負責人表示,將進一步推進區域醫學重點專科建設,加大培養力度,以求涌現更多“家門口的名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