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寧解“多細胞社區”垃圾分類難題

2018-04-17 09:33:53|來源:文匯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長寧區試點垃圾定時定點投放、可再生資源回收與生活垃圾分類清運體系合一僅半年,就一舉根除困擾居民多年的“垃圾路”“繡花功夫”解“多細胞社區”垃圾分類難題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7

長寧區上航新村試點生活垃圾分類定時定點投放,小區內垃圾的可回收率、減量率、投放準確率穩步提高。本報記者袁婧攝

  “垃圾路”,這是過去上航新村居民對小區籃球場旁一條小徑的稱呼。乾濕混裝、24小時無限制投放,垃圾幾乎佔去了路面的二分之一以上,擋住了消防通道不説,每到濕熱季節,“垃圾路”上散發出陣陣惡臭,讓居民十分難挨。

  去年10月,長寧區開始試點垃圾定時定點投放、可再生資源回收與生活垃圾分類清運體系合一兩項工作。上航新村居民區緊鄰虹橋樞紐,既有售後公房,也有普通商品房,居民組成流動性大、結構複雜,一系列“天然條件”讓這個“多細胞社區”入選首批試點小區。

  半年過去了,兩組數據勾勒出這個居民區垃圾分類工作的成效:居民對垃圾分類定時定點投放支持率從30%上升至99%,投放準確率由65%增至99%。

  一戶一檔,摸清“多細胞社區”底數

  自去年試點開始,上航新村居民區黨總支書記朱雪菊手上多了一個小本子,記錄姓名、年齡、職業、垃圾分類知曉程度,還有配合情況、入戶宣傳反饋情況等等。朱雪菊將小區裏每戶人家的數據都“刷”進了自己的大腦,隨時調用。

  “就是要讓居民知道,他們的情況你都熟悉,才能做通他們的思想工作。”朱雪菊説。

  流動性極強的租戶人群,在城市社區管理中是公認的難管。但這塊“硬骨頭”卻愣是被上航新村居民區給啃下了。先行試點的小區包括售後公房上航新村和商品房高登花園兩個小區,332戶居民中,租戶佔據了三分之一。由於毗鄰虹橋樞紐,航空産業從業者又佔了租戶人數的近一半。針對這一現象,上航新村居民區與街道的航空行業黨建聯盟展開闔作,將積極配合垃圾分類工作的居民名單向其所在單位反映。由此,一位對垃圾分類頗有微詞的空姐一改之前的強硬態度,主動招呼了一批空乘積極響應配合。由於小區垃圾投放的時間與空乘的作息難以配合,在志願者的建議下,空乘們排起了自己的垃圾投放“分工表”,確保沒有航班飛行任務的空乘負責當天的垃圾定時定點投放。

  實時更新,垃圾減量成效居民看得見

  前端分揀、後端混運,這一現象一直為居民們所詬病,並導致大家對垃圾分類積極性不高。上航新村居民區特地在實踐中加入了獨創的數據分析:可回收垃圾重量、幹垃圾重量、減量比例……一系列翔實數據在小區垃圾廂房公示欄上日日更新,居民們可以在第一時間掌握垃圾減量的動態。哪一天減量垃圾最多,漸漸成了居民們社區談心的熱門話題。試點啟動以來短短半年,上航新村居民區垃圾減量率從試點前的日均30.7%上升到現在的日均54.78%。

  長達幾十年的生活習慣何以一朝改變?朱雪菊坦言,上航新村居民區的垃圾分類也經歷過瓶頸期:一開始,在志願者團隊的宣傳下,約有70%的小區居民初步同意垃圾分類方案;然而過了兩個星期,居民們的熱情慢慢消退,從下樓即可扔垃圾變成了要走到統一的垃圾廂房,從24小時投放變成了每天有固定的6小時允許投放,讓許多居民覺得垃圾分類這件願景美好的事有些麻煩。

  但居委會和志願者的堅持讓居民們一點點看到了改變的發生。每天的幹垃圾量由原來的16桶減少到9桶,總是散發著惡臭的“垃圾路”漸漸散去了刺鼻的臭味,原先臟水肆流的路面也變得整潔起來……慢慢地,詢問為什麼要做垃圾分類的居民少了,習慣每天在固定的時候分類投放垃圾的居民多了。他們説,看到垃圾減量的數字不斷攀升,心底的成就感也油然而生。

  貼心發明,細節處著手推進垃圾分類

  上航新村居民區垃圾分類工作的順利鋪開,離不開一個“智囊團”的小小發明。記者在垃圾廂房旁的志願者休息室看見了這個“腦洞大開”的貼心小發明。

  小區垃圾廂房旁放置著一台綠色賬戶自助兌換機,居民可以用垃圾分類“掙”來的積分兌換生活日用品。然而,對於上了年紀的阿姨爺叔來説,要“掃”清楚小小的二維碼不容易。心細手巧的志願者設計了一款小型支架,如今已發展到了3.0版本———支架為綠色賬戶卡和手機攝像頭預留了相應的位置,人們只要把手機直接放在支架上,輕輕點擊手機上的掃碼鍵,就可以自動對焦。

  每天,由小區居民、黨員組建的志願者隊伍分成兩班按時上崗。記者來到小區的時候,志願者張夏萍阿姨正在記錄居民的垃圾分類情況:垃圾廂房門口沒有人亂扔垃圾、投放總人次172、投放率55%、準確率100%……

  程家橋街道黨工委書記張源説,垃圾分類是最考校社區治理“繡花功夫”的事情,如今居民們都已學會破袋投放,也習慣了將濕垃圾放入指定區域,再將塑膠袋放入幹垃圾指定點。今年,街道還將在轄區內的其他居民區繼續推廣摸索,爭取儘快形成一套可複製、可推廣的“程家橋方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