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上海龍華烈士紀念館在地鐵公共空間推出“濃縮版”上海英烈紀念展 讓紅色革命教育走出場館走向公眾
大學生們觀看龍華烈士紀念館“龍華二十四烈士”多媒體雕塑。 本報記者 蔣迪雯 攝
在徐家匯地鐵文化長廊,一名穿著匯師小學校服的學生在櫥窗前停住了腳步。櫥窗中,《不忘初心頌英雄》展利用48米長的展線,在人來人往的地鐵公共空間展出李漢俊、蔡和森、龍華二十四烈士等英烈事跡。這是龍華烈士紀念館主體陳列《英雄壯歌》上海英烈紀念展的一次濃縮。從館內的多媒體互動展項、情景黨課到地鐵長廊的小型展,龍華烈士紀念館的紅色革命教育潤物細無聲。
多媒體展項可看可觸摸
龍華烈士紀念館是上海紅色文化地圖中的一個重要地標。林育南、柔石、胡也頻……翻開近代史的篇章,無數英雄兒女長眠在此。去年10月,紀念館改陳布展,增添了多個大型多媒體互動展項,改變了原先單一的“圖片+資料”形式,全新陳列《英雄壯歌》上海英烈紀念展備受市民關注。
改陳後的龍華烈士紀念館,分上下兩層,以編年史為序,展出256位英烈人物。“紀念館大量引入多媒體技術及新穎的展陳方式,讓展覽可看、可觸摸,讓觀眾自願在館內停留。”龍華烈士紀念館副館長笪煒説,“截至今年4月20日,進入館內的參觀者已超過12萬人,人流量急劇增加。”
在“信仰的召喚”展區,展項《1921點亮中國》通過機械裝置與多媒體技術的結合,介紹了建黨前後的歷史故事。展項主體是一幅立體的中國地圖,地圖前的幕布循環播放當時的歷史背景與關鍵人物,影片播放至高潮,紅色的黨徽緩緩升起,逐漸“點亮”全中國。展廳中的國家一級文物《俞秀松日記》也能被參觀者“翻閱”,只要輕輕點擊展櫃,部分書信內容就能投射在電子螢幕上。館方還拍攝了幾個小短片,還原俞秀松將陳望道翻譯的《共産黨宣言》交給陳獨秀,以及他進工廠,觀察工人、了解工人等故事。“比起圖片和文字,多媒體展項更吸引人。進入館內,就像進入當年的歷史中,英烈、英模的事跡令人動容。”參觀者方芳説。
展區中還有一處四面均可觸摸的互動展示屏,參觀者可以點擊聆聽《南泥灣》等音樂,還能敲開新四軍駐滬辦事處報名參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改陳後的紀念館尤其受年輕人、小朋友歡迎,不少多媒體展項特意考慮到小孩子的身高,降低了互動按鈕的位置。“紀念館承擔著革命教育的職責,要生動地講好英烈故事。”笪煒説。在潛移默化中,參觀者知道了英烈事跡,也知悉了上海的紅色文化基因。
打造“體驗式”情景黨課
紅色革命教育不僅在紀念館內,也在紀念館之外。4月初,《不忘初心頌英雄》展在徐家匯地鐵文化長廊開展,48米長的展線分為“開拓”“探索”“復興”三個部分,14余幅藝術品、30余幅珍貴圖片、40余件實物、4個多媒體場景視頻及在線互動“諜報”小遊戲構成了展覽的主體內容。展覽持續至6月,以“用藝術點亮精神”為原則,詮釋英烈事跡。
5月5日,馬克思誕辰200週年之際,龍華烈士紀念館又在地鐵文化長廊推出“轉角遇見馬克思”贈書活動。紀念館精心準備了新書《馬克思的20個瞬間》贈送給路過的行人。工作人員介紹,這本書由網紅黨課“給90後講講馬克思”衍生而來,“從青年人的視角解讀馬克思的生平與思想,適合市民閱讀”。領到新書後,白領朱康和櫥窗中的馬克思雕像及生日蛋糕合了影,他説:“紀念活動很有意義,提醒我們不忘初心。”他計劃下一個週末去龍華烈士紀念館參觀,“好好了解英雄事跡”。笪煒説:“在人流量非常熱鬧的地鐵空間,推出英烈主題展和紀念馬克思誕辰主題活動,是紀念館革命教育走出場館、走向公眾的一次嘗試。”
即將到來的“5·18國際博物館日”,龍華烈士紀念館計劃推出《看不見的英雄》紅色講堂及“發現殷夫”歷史情景體驗活動。紅色講堂針對青少年,講解員將利用深入淺出的課件,講述奮鬥在隱蔽戰線上的革命英雄故事,如“龍潭三傑”的事跡。“發現殷夫”體驗活動將在龍華烈士陵園遺址區進行,在國民黨時期的男女看守所舊址,觀眾可以穿上民國時期的服飾,朗誦左聯作家的革命作品、詩詞等。
同時,龍華烈士紀念館計劃在7月前推出“龍之華,初之心”系列黨性教育精品課程,教學環節包含“七個一”,即一場莊嚴肅穆的祭掃儀式、一次英烈詩抄的誦讀互動、一次敵我鬥爭的實景體驗、一次穿越歷史的黨性洗禮、一次與長眠先驅的時空對話、一次《英雄壯歌》的沉浸式參觀以及一堂“忠誠奮鬥犧牲”的黨課。“龍華烈士紀念館有其特殊性,除了紀念館,還有墓區、遺址區、紀念碑廣場等,我們將在龍陵的整個物理空間內打造革命教育的新型黨課。”笪煒説,“黨課重視現場教學,讓參與者在莊嚴肅穆的環境氛圍中,接受紅色文化的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