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黃道婆紀念館日均約50名遊客■公共交通不便,且沒有一處停車位■相關負責人:影響了黃道婆文化宣傳
從地圖上看,黃道婆紀念館與軌交站點的距離著實不短,而步行到公交站點也需要不少時間。 /晨報記者 張佳琪 製圖/張繼
700多年前,元代著名紡織家黃道婆出生在“松江烏泥涇地區”(今徐匯區華涇鎮)。2003年,華涇鎮為了感謝黃道婆對棉紡織事業所做的重大貢獻以及她給後人帶來的恩惠福祉,建造了黃道婆紀念館,該館于當年3月21日開館。
然而,開館15年來,由於地處偏僻,公共交通不便,且沒有一處停車位,黃道婆紀念館一直門庭冷落,平均每天到訪遊客僅有50余人。
“我們也在想辦法增加客流,希望讓紀念館發揮其科普教育基地應有的作用。”徐匯區華涇鎮相關負責人表示,2018年,他們希望能為黃道婆紀念館,爭取到停一輛大巴車和兩三個轎車的停車位,緩解一下停車難問題,“這是當務之急”。
遊客遭遇:
公交要走近千米
開車前往難停車
黃女士對印染以及刺繡等女紅一直感興趣,她利用空閒時間製作的手袋,在朋友間成了搶手貨。當了媽媽之後,她就希望把這個一技之長傳授給女兒。在她的熏陶下,5歲的女兒不僅對種棉和紡織有了很多了解,還喜歡聽媽媽講黃道婆的故事。黃女士一直想帶女兒去黃道婆紀念館看一看,讓孩子對歷史人物有個直觀了解。黃女士説,她在上學的時候,曾經跟同學一起去過。
3月18日是個週末,黃女士正好有空。“因為我記得黃道婆紀念館那邊交通不便,當年我去參觀的時候,就轉了好幾輛公交車。”黃女士説,出門前,她特地在導航上查了一下線路。但讓她大失所望的是,導航推薦最近的線路是乘坐地鐵到12號線龍漕路站下車,然後還需要乘公交車,最少也得乘8站,而且下車還要步行近千米,才能到達黃道婆紀念館。
家人建議,帶著孩子出門,乘公交車跑那麼遠,還要步行一千米,最好還是開車。黃女士覺得有道理,就開車出門了。然而,這個選擇後來讓她懊悔不已。
根據導航,黃女士過了徐浦大橋,就下了外環,穿過龍吳路,繞到徐梅路上,從東向西行駛到黃道婆紀念館門口。“路邊一直有金屬護欄,直到紀念館門口才有一道豁口,車可以開到門前,但是沒有停車的地方。”
黃女士説,如果她把車停在紀念館門口,正好就堵住了門。她也想過把車停在徐梅路上,可是路邊又沒有劃停車位,不敢停:“寫著‘黃道婆墓’的大門牌坊下面,鐵門也只開了一半,裏面也沒有停車的地方。”
無奈之下,黃女士只好在導航上找附近的停車場。她沿著徐梅路一直往前開,上長華路,直到華發路口,才把車停在一家酒店門口。
“我們出門的時候是陰天,等我停好車,已經下雨了。”黃女士車裏備了一把傘,可是,母女倆身高懸殊。“我撐著傘,牽著女兒,女兒的衣服就會淋濕。沒有辦法,我只好抱起女兒,這樣兩個人都可以遮住。”
然而,因為孩子太沉,走走停停,回到黃道婆紀念館門口時,娘倆已經汗流浹背。“冷風一吹,女兒立即就打噴嚏。”黃女士説,因為停車繞了很多路,讓她心情很不好,加上新館裏紡織體驗部分週日沒開放,她們草草結束了參觀行程。
“回到家後,女兒咳嗽、流鼻涕,我也感覺暈乎乎的。”談到這次黃道婆紀念館之行,黃女士感覺很不方便。
記者體驗:
展品豐富遊客少
體驗展廳無客到
3月下旬的一天,根據導航,晨報記者從龍漕路地鐵站出來,搭乘714路公交車乘坐8站後,在華發路長華路站下車。導航顯示,到黃道婆紀念館還需步行738米。因為下雨,記者沒有騎共享單車,而是選擇步行,大約15分鐘,走到了黃道婆紀念館門口。
記者注意到,高高的牌坊(大門)外側,青磚鋪成的狹小空間,看上去像是停車位,但實際上根本停不下汽車,上面停著幾輛共享單車。該館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無論是紀念館裏面還是紀念館外面,確實都沒有停車位。他們對此也感到很無奈。
從大門進去,繞過一處綠植,就可看見黃道婆墓。早春細雨淅瀝,墓上芳草萋萋。墓的東西兩側各有一處展館。
東側院門匾額上寫著“先棉”,是黃道婆紀念館的主展館。展館裏有一尊黃道婆石雕,另有大約300平方米的展示館,內有彈花機、紡紗機、織布機等,共有30多臺(件)。在棉紡織品展廳裏,各種花色的棉土布、藍印花布、棉織衣褲、圍裙肚兜、床單被套等物件有300多件,據説其中不少是明清時期保留下來的珍品。此外,展館裏還蒐集了各類反映黃道婆生平事跡的實物和圖片。2004年,黃道婆紀念館被列為上海市科普教育基地。
在主展館裏,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週末如果天氣好,有時候能有上百個遊客,“今天下雨,一天也就二三十個人來參觀”。
除了主展館,2017年9月底,黃道婆紀念館又開了一個新展廳(又稱“二期場館”)。新展廳除了一座黃道婆小劇場外,還佈置著紡車、印染工具,還有一些棉花和布匹。工作人員説,在這裡,參觀者可以開展一些體驗活動,“來體驗的遊客中,學生比較多”。
雖然是星期天,但是新展廳除了一位工作人員留守看場外,在記者進去之前,竟連一個遊客都沒有。工作人員透露,即使在平時,人也不多。
由於遊客接待量比較小,目前黃道婆紀念館主展館只安排了三名工作人員。新展廳(二期場館)是合作方自己安排人員在管理。
“黃道婆是元代著名紡織家,她把從海南學到的傳統手工棉紡織技術無私分享給鄰裡鄉親,繁榮了地方經濟。”新展廳負責人石女士主要是做紡織工藝和設計這一塊的,她看上的是黃道婆紀念館這個平臺,于去年5月把自己的棉紡體驗館搬進了黃道婆紀念館,場館佈置和體驗課程的設計花了幾個月時間,直到9月底才正式開館。然而,開館之後,她才發現,這裡人太少了。
“一方面是剛開始,知道我們體驗館的人不多,另一個原因是交通很不方便,制約了很多接待機會。”石女士説,這裡既沒有停車位,公共交通也不發達。而且,開車要繞很遠才能進來。
〔官方聲音〕
根本上解決困境
還得重建紀念館
記者了解到,經過多方努力,去年黃道婆紀念館有20347名遊客,而以前遊客量大約是18000人。平均算下來,去年每天前來參觀的遊客約55人,以前只有不到50人。
該負責人坦言,黃道婆紀念館的活躍度和場館利用率,無法與中心城區同等規格的場館相比:“黃道婆紀念館全年遊客接待量,大約相當於其他同類場館高峰時段一兩天的接待量。”華涇鎮相關負責人表示,黃道婆紀念館客流量較少,淡化了黃道婆紀念館的開放以及活動舉辦的意義和作用,從而影響了黃道婆文化的宣傳。
“為了解決黃道婆紀念館地處偏僻、交通不便的硬傷,近年來,我們鎮多次與相關部門溝通協商,希望能在華涇鎮中心區域重建黃道婆紀念館,從根本上解決目前的困境。”該負責人坦承,新館重建需要協調多方資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幾年來仍沒有定論。該負責人説,2018年他們希望通過跨部門溝通,能為黃道婆紀念館爭取到停一輛大巴車和兩三個轎車的停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