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之春”吐芳華:上海製造推出去

2018-05-18 09:16:22|來源:新民晚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上海之春”發新枝吐芳華:世界一流請進來,上海製造推出去

  第35屆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將於5月17日晚落下帷幕。為期三周的音樂節裏,共推出了66部(首)具有鮮明民族特色和上海標識度的原創新作,134名才華橫溢的音樂、舞蹈新人從這裡啟航,走向全國、走向世界。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1

圖説:第35屆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 官方圖

       舞臺上,37台匯集“世界一流”藝術家的高品質音樂舞蹈節目輪番上演;舞台下,數千名藝術家走進地鐵、商圈、社區,將精彩演出帶到百姓身邊。4所藝術音樂院校敞開大門,幾萬名藝術愛好者前來參觀體驗;精彩直播和錄播,則讓幾百萬“網民”足不出戶就能共襄藝術盛宴。

       做強文化“碼頭”,涵養文化“源頭”,上海文化老品牌“上海之春”正以嶄新活力開啟新征程。

  世界首演 當“碼頭”也當“源頭”

       把“世界一流”請進來,將“上海製造”推出去,是 “上海之春”不變的追求。在打響“上海文化”品牌的新形勢下,這一走過60余載春秋的老品牌,更要助力上海做大“碼頭”、涵養“源頭”的目標。

       在本屆音樂節上,眾多享譽海內外的藝術團體與藝術家紛紛來助陣。歐洲嘉蘭古樂團、漢堡議會音樂家古樂團、莫斯科大劇院歌劇院、美國太平洋交響樂團、著名指揮家娜塔莉斯圖茨曼及其室內樂團更是將他們登陸中國的首演、首秀、首站放在了“上海之春”,充分表明他們對“上海之春”平臺和上海文化大碼頭的信任與信心。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2

圖説:莫斯科大劇院帶來歌劇《沙皇的新娘》 新民晚報記者 郭新洋 攝

       與此同時,自“上海之春”平臺涌現的一批兼具民族性和國際性的原創新作,依託上海大碼頭的全球優質資源為支撐,也在不斷提高集成、配置能力。它們的全球首演,正刷新著世界對上海乃至中國藝術創作的期待。

       開幕演出《諦聽天籟·中華創世神話原創作品音樂會》集結八位來自上海本土、北京、天津和奧地利的中青年作曲家,創作推出八部音樂風格各異的交響作品,以朗誦、合唱、獨唱、鋼琴等多樣形式跨界呈現。《錦繡中華——西北風情民族管弦樂音樂會》不僅是上海與陜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五省一市音樂資源的大集成、大融合,更是民族音樂呈現方式上的一次創新升級。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3

圖説:開幕演出《諦聽天籟·中華創世神話原創作品音樂會》 新民晚報記者 郭新洋 攝

       由上海愛樂樂團與美國費城交響樂團聯合委約的《龔天鵬第十交響曲“京劇幻想”》,在藝術形式上實現了中西方文化精華的珠聯璧合,在傳播方式上實現了國際國內同步直播,是用國際語言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的一次有益嘗試。芭蕾舞劇《睡美人》集成本土院團創作力量與國際編創專家團隊,對標世界一流進行全新創作,最終呈現出上海版的華美巨制。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4

圖説:芭蕾舞劇《睡美人》 新民晚報記者 郭新洋 攝

       四場世界首演對資源集成、配置和融合的方式,大大激發了“上海之春”品牌原創力。

  新人新作 傳統中汲取能量

       作為全國歷史最悠久的國際音樂節,“上海之春”始終不變推新人、創新作的初衷。不同於以往,青年藝術家們熱衷追逐國外藝術潮流,在本屆音樂節的舞臺上,最耀眼的新人新作都是將目光調轉到身後,關注中國五千年的來路,自傳統文化中汲取能量。用作品的“辨識度”驗證那句“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龔天鵬第十交響曲“京劇幻想”》的作者龔天鵬是90後,雖説10歲左右就被家人帶去海外求學,但他骨子裏深藏著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在這部交響新作中,他將中國國粹京劇之美融入交響樂,《貴妃醉酒》的美、《霸王別姬》的悲,戲曲聲腔、程式化表演、悉數被他“破譯”並轉化為音符。民樂新概念交響作品《牡丹亭之夢的十二個瞬間》的作者郭思達是80後,他首次嘗試將古典樂曲、古老聲腔融於民族管弦樂中,跳脫固有的思維和概念,讓民樂與戲曲揉捏地更為緊密。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5

圖説:張亮指揮《龔天鵬第十交響曲“京劇幻想”》 新民晚報記者 郭新洋 攝

       作為全國首次對非遺傳統舞蹈保護成果的集中展示,《民族瑰寶舞之傳承——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傳統舞蹈展演》匯聚全國150位非遺舞蹈傳承人同臺獻藝,之後更吸引近百位專家學者開展論壇研討,演出網絡直播時,有143萬網友熱情“圍觀”。

       此外,《古月·新聲——陳應時解譯敦煌古譜音樂會》、跨界融合創新交響民族器樂劇——《笛韻天籟》等演出,都是對傳統文化的開掘和再創造,民族特徵和時代特色兼具,體現了當代音樂思考與傳統文化的奇妙“化學反應”。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6

圖説:跨界融合創新交響民族器樂劇——《笛韻天籟》 新民晚報記者 郭新洋 攝

         青年作曲家、演奏家和青年編導、舞蹈家群體的崛起,是“上海之春”品牌永葆青春的源動力。而本屆音樂節的大部分參演項目都採用了新老融合的方式,大量啟用年輕藝術家擔綱作曲和編創,讓“老品牌”煥發了青春活力。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