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精耕出入境政策引才留才“第一塊試驗田”

2018-05-22 08:55:41|來源:文匯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從公安部出臺支持上海科創中心建設12項出入境政策,到進一步支持上海科創中心建設“新十條”;從上海人才“20條”“30條”,到公安部和市政府共同推出“出入境聚英計劃”———上海精耕出入境政策引才留才“第一塊試驗田”

  人才是上海的第一資源。為了厚植人才優勢,上海正在加快構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人才制度體系。在這套體系中,出入境政策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上海是出入境政策措施吸引留住人才的“第一塊試驗田”。從2015年公安部出臺支持上海科創中心建設12項出入境政策措施,到2016年公安部出臺進一步支持上海科創中心建設“新十條”,再到上海人才“20條”、人才“30條”,及至今年1月公安部和上海市政府共同推出的“上海出入境聚英計劃(2017—2021)”———國內很多重要的出入境政策都在上海先行先試,並部分複製到其他省市。

  上海公安出入境管理部門的數據顯示,截至目前,上海共辦理相關出入境證件近67萬證次,吸引近2.7萬名海外人才來滬服務上海自貿試驗區、科創中心建設,享受144小時過境免簽入境政策外國人8.9萬餘名,郵輪免簽政策外國人1.8萬餘名。

  先行先試,吸引世界最頂尖人才

  今年1月,公安部和上海市政府共同推出“上海出入境聚英計劃(2017—2021)”,系統謀劃出入境政策改革措施,決定每年出臺一批政策在上海先行先試,重點吸引國家急需、緊缺的高端外籍人才,並提出爭取在五年間吸引一大批外籍高層次人才和創新創業人才,共同將上海打造成為卓越的全球城市。

  “聚英計劃”2018年首批推出三項出入境新政,都是相關人才和用人單位期待已久的突破:一是為頂尖科研團隊中的外籍核心成員申請永久居留提供便利,也就是授予頂尖人才自主推薦權,為其組建科研團隊提供支撐;

  二是允許“雙自”(即上海自貿試驗區和張江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和“雙創”(即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外籍人才兼職創新創業,突破外國人只能在一家單位工作的限制,為外籍人才充分施展才能提供更加廣闊的舞臺;

  三是為全球外籍優秀畢業生來滬發展提供長期居留和永久居留便利,包括外籍優秀畢業生憑畢業文憑即可直接申請2年期居留許可;連續工作滿三年並滿足一定條件的,即可申請永久居留。

  今年3月,上海召開人才工作大會,啟動人才高峰工程行動,高調宣佈未來引才雄心: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大科學家、大企業家、大藝術家等高端人才。隨之出臺的人才高峰工程行動方案,與聚英計劃互為呼應,二者在“量身定制、一人一策”“健全高峰人才及其團隊的社會保障”等核心策略上實現了有效銜接。

  政策效應很快顯現。5月2日,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伯納德·盧卡斯·費林加等七名外籍人士獲頒永久居留證件———世界最頂尖科學家,正是上海最想吸引的“人才夢之隊”成員。

  回應需求,解除人才後顧之憂

  留人“拴心”,所謂幹事創業的政策環境,首先要能解除人才的後顧之憂。

  為了解答人才最關心的問題,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局依託部市合作機制,會同市張江高新區管委會,開展跨部門、跨領域、跨職能的創新政策大調研,主動走訪“雙自”“雙創”區域內的企業、科研院所、大專院校、政府部門,直接傾聽人才本人、用人單位的需求、意見和建議,以此開展政策創新。

  很多人才表達了對外籍家政服務人員的迫切需求,相關部門積極回應,研究制定政策,允許獲得在華永久居留資格或持有工作類居留許可的外籍人才和港澳臺高層次人才聘雇外籍家政服務人員,這類外籍家政服務人員可以向上海口岸簽證機關申請私人事務簽證入境。此項政策受到高層次人才的廣泛歡迎,大家覺得家政服務的“私人訂制”體現了政策的人性化、個性化導向。目前上海共辦理私人事務類居留許可加注“家政服務”55人,辦理口岸家政服務私人事務簽證9人。

  為解決人才子女在滬上學的實際困難,對上海市中小學校招收的外國學生,可憑學校錄取通知書等證明函件向上海口岸簽證機關申請學習簽證,入境後可按規定辦理學習類居留許可;持其他簽證入境的,可憑學校錄取通知書等證明函件簽發學習類居留許可,解決了人才的後顧之憂。為解決市場化認定以及從就業居留向永久居留資格轉換外籍人才的配偶、未成年子女無法同時申請永久居留的問題,上海打破政策瓶頸,允許外籍人才家屬可同時申請永久居留。

  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局表示:“像是市場化認定人才申請永久居留、憑就業許可即可申請居留許可、持上海市居住證的外省市居民可辦理各類出入境證件等許多政策,都是調研問需、用心落實的結果。”

  如今,滬上出入境引才政策類型不斷豐富,受益人群範圍不斷擴大,審批效率大幅提升。上海已成為出入境政策措施支持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吸引留住人才的“第一塊試驗田”,政策集成效應逐步顯現,部分政策被公安部複製推廣至北京、廣東、福建等省市。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