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打響“四大品牌” 應形成集群效應

2018-06-05 08:55:20|來源:解放日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上海要建成卓越的全球城市,需構築發展的戰略優勢,發揮新的品牌優勢。瞄準這一目標,應將上海服務、上海製造、上海購物、上海文化進一步落實為發展舉措,為改革開放再出發鼓勁打氣。

  上海服務

  在“三增一擴”上繼續努力

  上海作為改革開放排頭兵、創新發展先行者,服務全國進而代表中國參與全球競爭是城市發展的應有之義,也是提升經濟首位度、增強資源配置力的重要體現。上海新一輪大發展,要切實增強城市服務能級水準,通過服務經濟的再壯大、再提升,引領上海服務品牌的再創造、再升級。當前,尤其要在“三增一擴”上繼續努力。

  一是增大服務體量。2017年前三季度,上海第三産業(服務業)産值達14903億元,增速為6.6%。我們要進一步利用自貿區及未來自貿港優勢,努力把金融、科技、信息、會展、文化、醫療、體育、娛樂、旅遊、環保、諮詢等服務經濟體量做大做強,提高服務的強度承載,提高服務的供給側體量,以此來滿足更多人的需要。

  二是增益服務品質。要進一步增強夯實服務能力,以需求、問題、效果為導向,通過做“乘法”,加強各類服務間(如體育、旅遊)聯動與複合,使其産生化學效應;通過做“加法”,提升服務的品質和感受度,使服務向精細化方向發展;通過做標準,形成品質管理體系,提升上海整體的服務水準和水準,最終使上海服務“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

  三是增創服務新品。在服務産品方面要推陳出新,既鞏固已有服務産品,也要努力發現新的藍海。特別要把新興的娛樂、教育、醫療、會計、法律、知識産權等新型服務作為新增長點,滿足海內外人士的美好生活要求。

  四是擴大服務半徑。要以立足上海、放眼全國、服務全球為導向,使更多的人願意到上海享受在地服務,更多人願意享受上海提供的網絡延伸服務,以此來提高服務能級和覆蓋,使上海服務真正形成中國影響和全球影響。

  在上海服務品牌的建設進程中,應特別注意服務平臺建設,既要強化服務類別內部的競爭,也要推動服務的整合化、一體化。一方面,要推動服務間的合作、連結。可提出和落實“服務體”概念,通過打通服務上下游,使各類服務呈現上下游一條龍效應,凸顯上海作為大城市的綜合服務、系統服務優勢。另一方面,要注重形成各類服務産品間的競爭、互補。上海服務應當形成集群效應而不是單體效應,要主動為各類服務産品提供展示平臺,增強上海作為服務窗口、服務中心的帶動能力和輻射能力。

  上海製造

  形成“朝陽製造”上海集群

  作為老牌工業基地,上海的製造業有十分輝煌的歷史。上海製造的縫紉機、自行車、手錶、收音機、彩電、冰箱、汽車等,都是當時的知名品牌。某種意義上可以説,上海是靠製造發家的。

  進入新的發展階段,上海的製造業正在力求轉型升級,但也遇到許多挑戰。特別是,有些時候容易因“坐地起價”而自然“放棄製造”。對投資者個體來看,這似乎是一種更優、更穩的盈利模式選擇,但從城市整體來看容易形成空心化的“泡沫經濟”,不利於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新一輪科技革命可能重新定義人類生活,這給製造業發展帶來了新的巨大機遇。上海不僅不能放棄製造業,而且應當努力推動形成全球製造高地。

  要牢牢把握科技創新引導權。上海應綜合判斷科技革命、經濟發展、社會結構變化,把握全球互聯互通、能源變革、材料更新、人類自身關注等新趨勢,並以此為依據設定相關産品方向,進而在新一輪製造革命中居於議題設置和引領潮流的領先地位。

  要聚焦新電子、新能源、新材料、新醫藥、新設備等“朝陽領域”。綜合做好製造業的“加減乘除”,在把握住科技創新和經濟社會變革前沿趨勢的基礎上,以分區、分工為基礎,既佈局好電子信息産品製造、汽車製造、石油化工和精細化工製造、精品鋼材製造、成套設備製造等傳統優勢製造業,又要重點佈局新醫藥、新材料、新能源等新興製造業,注重工藝革新,從而形成“朝陽製造”的上海集群,打造“新智慧上海造”“新材料上海造”“新工藝上海造”等品牌。

  要推動智慧製造高地建設。面向人工智能時代,上海尤其要在推進信息技術和製造技術深度融合上下功夫。特別是,要綜合分析物聯網時代引發的辦公、住宅、家居、電器革命,從而預先掌握領先權、主導權、標準權。同時,進一步暢通科技創新的落地性。要花大力氣實施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績效工資改革,讓科學家(包括人文、社會、藝術設計者)有更多話語權,為創新創業創造更良好的環境。

  要邁向“全球定制”新模式。應注重把“製造”和“定制”結合起來,既抓住現代化社會中工業化生産的複製性原理,也要敏銳發掘後現代社會生産的個性化趨勢,從而能夠提供“點對點”的定制産品。在此基礎上,讓上海躋身全球高端設計、資源配置、創意實現中心行列。

  放眼全國,華為、小米、格力等知名品牌的基礎都是製造業。製造業看上去不如金融服務業、房地産業光鮮,卻是經濟發展的基石,是防止城市脫實向虛的“壓艙石”。實實在在的製造業永遠不會過時,上海尤其要牢牢把握並挖掘潛力。

  上海購物

  構建重要消費品供給網絡

  在線上消費對線下消費産生重大衝擊的背景下,上海應進一步瞄準體驗經濟、注意力經濟新浪潮,圍繞高端消費、立體消費、批量消費、專業消費等做文章,增強消費體驗性、專業性、高端性,拓展和豐富“購物天堂”形象,引領全國乃至全球消費市場。

  其一,有物可購。上海要抓住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的重大機遇,撬動建立全球重要消費品及重要品牌的長期供應機制,構建重要消費品國內外供給網絡,讓上海成為永不落幕的進出口購物天堂。

  其二,購物便捷。在內涵優化方面,應做強各類專業市場,培養一批專業性購物引鑒人,使高端購物、專業購物在上海實現高端對接、專業對接;在外部環境方面,應強化道路設施交通和物流體系建設,完善外部配套,讓購物增強舒適感。其中,尤為不能忽視街區購物環境的營造,要打造“小街小巷小店”精品,完善停車環境等配套。

  其三,購物有樂。這方面,可學習杭州小河街區刀劍剪傘博物館的建設經驗,增強真實購物的體驗性。就上海而言,不妨以特色購物街區、特色購物小鎮為依託,建設以街區、小鎮為承載的各類重要消費物品體驗區,將到上海購物的過程變成了解行業、了解消費品的深度參與過程。同時,應進一步增加購物展會的吸引力度,總結車展辦會成功經驗,提升上海購物的知名度、美譽度、話語權。

  其四,購超所值。應增強後續管理服務系統,建立跟蹤管理、跟蹤關心機制,讓人體會到上海購物的附加值。同時,還可與互聯網、金融等充分聯動,打造“上海網購節”等品牌。

  上海文化

  增加“三個文化品牌”厚度

  上海城市品質要進一步躍升,還要厚植歷史文化。與北京、西安、杭州、南京、蘇州等城市相比,上海城市歷史不是那麼悠久厚重。但是,三國以降的歷史文化浸潤,近代中西文化的交匯,特別是作為中國共産黨誕生地的獨特地位,以及新中國成立以來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的巨大成就,讓上海具有紅色文化根植、海派文化影響、江南文化意蘊,讓上海文化有底氣、有特色。

  下一步,應綜合佈局“三個文化”,努力增加“三個文化品牌”的厚度。可以“一大會址”為中心,佈局“紅色起點”風貌區和“發展故事”會展區,讓世界在這裡讀懂中國共産黨、讀懂中國的改革開放、讀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可進一步發掘建築、街區、古跡、文物等資源,通過路線串聯、內涵放大,讓大家認知精緻、高雅、時尚的海派都市文化生活;可進一步挖掘朱家角、楓涇、南翔等特色古鎮優勢,做強倉城、醉白池、古猗園、秋霞圃等古巷古橋古園,讓人們到上海品味江南味道。這裡面,應通過新江南建築功能佈局,讓大家體會繁榮都市風貌與古典傳統文化的完美融合。

  此外,還應面向文化産業精準發力。要大力發展文化産業,做強上海影視、上海話劇,發揮“源頭”和“碼頭”作用。要培養一批明星,增強文化影響。特別要打造“造星工場”,讓一批有品位、懂文化、好教養的明星成為上海的代言人,增強上海在全國乃至全球的軟實力。

  (作者童瀟 為華東政法大學副教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