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水庫村:一個村竟有70多個小島

2018-05-31 09:58:10|來源:解放網|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尋找氣質鄉村| 金山水庫村:一個村竟有70多個小島?看一眼,我頓時不想離開了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

  小編説

  上海的郊區,座落著上千個村落,它們有的美在風貌,有的勝在歷史,有的強在産業……如今,隨著鄉村振興的全面推進,這些村自然而然承載了更多更高期待。到底什麼樣的鄉村,最是動人?鄉村如何做到內外兼修,既有顏值,又有內涵?不妨跟著記者去尋覓一個個“氣質鄉村”吧——

  早就聽説過水庫村,知道它在金山區漕涇鎮,距離杭州灣海邊不遠。所以,聽名字,記者以為它是個漁業村,但到了水庫村,才發現這樣的猜想錯了。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2

  其實,水庫村,就是河流特別多,與海並沒有太大關係,村民曾經都以種植為主,閒下來才抓魚捕蝦。據説,因為長期被河道包圍在裏面,交通不便,外面人就稱這裡為“水庫”,而村裏人也自稱“我們住在水庫裏”……

  村裏寫村志的老人説,抗戰時期,日本人曾經來過一次,但後來在“水庫”裏繞來繞去出不去,損失慘重,就再也不敢進來了。

  “這裡是低窪地,全村水面積高達40%,水的流速很慢,但自凈能力卻很強,其中一條水庫中心河,水質常年保持在三類水,這在上海郊區十分少見。”説這話的,是來自上海交大新農村發展研究院的客座教授楊雲,近期他正應邀對水庫村的文化特質和品牌進行挖掘提煉。

  這幾天,水庫村正在申報全市十大“精品村”,記者聞訊而來。而楊教授也正好在村裏,於是他便陪記者慢慢逛了起來,介紹他眼中的這個氣質鄉村。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3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4

  我們一同前往水庫中心河。村路上十分安靜,基本沒什麼人影,兩側田裏的果樹擠擠挨挨、鬱鬱蔥蔥,遠處人家同樣也掩映在綠樹裏。據村幹部介紹,除了水多,水庫村另一特點就是樹多,全村道路綠樹覆蓋率達100%。

  一路走過去,沒多遠就會經過一條河,而且,都不是小河小浜,頗為大氣。到了中心河的橋上,頓時眼前一亮,河面真是開闊啊,簡直就是一個不大不小的湖泊,四週景色宜人,綠意盎然,仿佛來到了瘦西湖或是西湖一角。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5

  “這條河通往出海口的龍泉港,雖然流的慢,但是活水,河面最寬處,有110米寬,而在其他村子,河道大多只有10多米。”經過前期調研,楊教授如今已對水庫村“如數家珍”。

  路過一條何家浜,陪同的村黨總支書記沈海峰立刻提醒道:“你看,這就是一個小島,只有一條小路通到島上,上面住著8戶村民,取名何家宅……”記者定睛一看,這個小島被不小的湖泊包圍著,島上覆蓋著密密的綠樹,只能看到一兩個農家的房頂,一位村婦提著籃子準備出島,遠遠看著我們,頗為好奇的樣子,而她腳下的河岸邊,幾隻鴨子正在淘氣地戲水。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6

  經介紹,記者才得知,村裏有許多這樣的半島或獨島,大約70多個,有的有人住,有的沒人住,種了莊稼或綠化,都被水圍繞著……這不就是一個小威尼斯嗎?“其實,水庫村以後可以對標荷蘭的羊角村,那也是個低窪地,水是最大的特點,現在已經是世界聞名的旅遊目的地。”楊教授告訴記者。

  水庫村的建築,也與“水”有關,村裏自稱是“丹青水巷”風格。丹青的意思,即白墻黛瓦的水墨江南風格,而水巷的概念,則指的是一戶戶農家在河的兩岸傍河而居,於是,河道就成了一條水的巷子……聽起來,真是充滿了詩情畫意。

  因為“住在水庫裏”,交通不太發達,所以水庫村的人口流動也不大,全村1700多人,外來人口只有200多人。也因此,村裏基本沒什麼閒置農宅,村民們從容地過著“慢生活”,平時種糧、種瓜、種菜,農閒時捕點魚蝦上桌,光陰在這裡是靜止的……

  説到吃的,沈海峰還津津有味地介紹起了“水庫村家宴”,比如鳑鲏魚、太子螺螄、菱角、河蚌和各類河鮮。比如太子螺螄,是一種不剪尾巴的椒鹽螺螄,是金山當地一大風味小吃,以水庫中心河裏産出的螺螄最佳,不僅乾淨鮮美,肉質也肥壯,經得起椒鹽燒法。

  而水庫村的鳑鲏魚,則是一種七彩鳑鲏魚,魚身上的鱗片,閃著紅的、綠的光澤,煞是美麗。老人們説,最好的鳑鲏魚,就在村裏一座七星橋下。這座七星橋,大名叫“濟渡橋”,是一座超過百歲的古石橋,也是金山區最大的七孔古橋。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7

  我們來到濟渡橋邊,只見它身姿挺拔,橫跨在較寬的河面上,單邊有欄杆,橋上石板依然可以行人,石板上還清晰可見當年的花紋……據説,在古代,從濟渡橋往南邊去,就是海邊的曬鹽場,於是,這座橋就成了鹽販子們往來的必經之路,曾經也見證了一派熱鬧景象。

  水庫村的故事還有很多,記者一邊聽一邊暢想,還真是有點不想離開了……

  對話

  “鄉愁文化,也要學會品牌運營,否則就是死水一潭”

  記者:沈書記,能否介紹一下水庫村的歷史和基本現狀?

  沈海峰(水庫村黨總支書記):這附近靠海,成陸已有6000年曆史,距離古岡身到明朝中期形成村落,最大特點是河網密布。建國初期,據説全村有107條河道,到了現在,還保留有9條23公里長的河道,在村一級也屬少見的。

  水庫村地處漕涇鎮西北面,因為相對偏僻、閉塞,過去屬經濟薄弱村。村裏完全沒有工業,以農業為主,有瓜果、蔬菜、水産三大産業,其中漕涇鎮小有名氣的“多利升”西瓜在水庫村種植最多,口感、風味也最為上乘。因為生態良好、民風淳樸,水庫村在近幾年陸續獲得了“中國美麗休閒鄉村”、“上海市民最喜愛的美麗鄉村”、“上海市美麗鄉村示範村”等稱號。

  記者:楊教授,作為一個外來研究者,您覺得水庫村最鮮明的特點是什麼?

  楊雲(上海交大新農村發展研究院客座教授):來之前,我對這個村其實沒抱太大的期待。但來了之後,還是有不小的驚喜。水多的地方並不少見,但水庫村的水是“凈”的,也是“靜”的,水流得很慢,本地文化也保護得很好,這不正符合當下人們對“慢生活”的嚮往嗎?

  這裡的“物”也是慢的。舉個例子,以前,這裡就是水中“八卦”,河道都是彎彎曲曲,村裏各個方位有許多小渡口,小渡船居然是方的,距離不遠,但卻快不起來,而大家也不著急。又如,村民閒時抓魚,竟也琢磨出了20多種捕撈方式,記在村志裏頗為生動有趣……這些積澱下來,成就了水庫村“水文化”的豐富內涵。

  記者:水庫村今後到底該怎麼做好“水”的文章?

  楊雲:水庫村的水是“靜”的,但也要結合“流行的東西”,讓文化變成有生命力的項目,可以互動體驗,否則就是“死水一潭”。比如今後的遊玩項目,要緊密結合這裡的“水趣”,讓人們體驗一下小渡船,體驗各種各樣的抓魚方式,可以坐在船上喝茶、聽説書、看節目,孩子們可以體驗摘菜、抓魚等童趣……接下來,我們在完成一份文化挖掘和提煉建議報告之後,還會到村裏來舉行一兩場面向各相關人員的培訓,主題就是《如何玩轉鄉村振興的品牌運營》。

  記者:聽説水庫村已經吸引一些年輕人回鄉參與鄉村建設?

  沈海峰:對的,現在村裏已經開始試點了一個“微田園”的項目,牽頭人就是本地青年張丹,他之前從事景觀設計,現在立志回來要做一名鄉村設計師,説是“鄉村存放了他最激情的童年”,現在則要“讓鄉村安放自己最大的夢想”。

  他們試點的“微田園”項目,先選擇了4戶農家做樣板,帶動村民一起做好宅前屋後的小菜園、小果園、小花園,點點滴滴留住鄉音、鄉貌、鄉記。比如,他們蒐集了鄉村拆遷中的磚頭、瓦罐、門板等舊材料,便在示範點的宅基上設計造了小花墻、小景、小凳子、洗手臺等,變廢為寶,既實用又好看,頗受村民歡迎。

  記者:瞄準全市美麗鄉村精品村的創建,據説鎮裏和村里正在制訂詳細的建設方案?

  高楠(漕涇鎮副鎮長):我們已經啟動各方面摸底工作,並請來了各方專家幫忙一起挖掘、策劃、提建議,將重點做好幾大規劃和項目落地。

  比如,漕涇郊野公園,作為市級21個規劃郊野公園之一,目前已啟動前期研究和概念設計,水庫村為漕涇郊野公園的核心區域和綜合服務節點。同時,市級土地整治項目也將給水庫村帶來機遇,屆時可以統籌解決農民集中居住、三産融合旅遊用地、公建服務配套合理佈局等問題……未來,水庫村將定位為“市郊生態康體田園綜合體、灣北都市田園鄉、園區鄉野休養地”。

  記者:在鄉村振興過程中,水庫村還存在哪些瓶頸和難題?

  楊雲:我有兩大擔心。一個是擔心把鄉村都“規劃”成了一個樣,比如水庫村,那就失去最吸引人的個性和靈氣了。另一個擔心是缺乏人才,即使做出了好的鄉村規劃和指導方案,但如果沒有一批有頭腦、有激情的年輕人參與到鄉村振興中來,那就難以踐行。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