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賢打造“景點鏈”品牌鄉村遊轉型升級

2018-06-05 08:55:02|來源:解放日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奉賢“菜花節”“伏羊節”已舉辦十年,品牌鄉村旅遊期待轉型升級 打造“景點鏈”,給遊客一個留下的理由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3

  潘墊村位於奉賢農業大鎮莊行南部,地圖上呈楔形的“花米莊行景區”就處在潘墊核心位置。多數都市人對它的認識,從這裡每年3月、4月舉辦的“菜花節”,7月、8月的“伏羊節”開始。賞一地菜花,再品一口地道的熱氣羊肉,便能感知濃濃鄉愁。以農為本,因農而富。憑著一春一夏兩個時令的鄉風野趣,潘墊老百姓的腰包鼓了,房子大了,人也有了新氣象,就連年近花甲的老農都能拿出一張二維碼對遊客説“掃一掃”。

  近日,記者走進菜花節後、伏羊節前的“閒時”潘墊,一探它繁華褪去、返璞歸真的景象。

  十年鄉村旅遊設施只減無增

  潘墊村,7.05平方公里的廣袤土地,耕地佔一半以上。連片的油菜田和稻田隨處可見,不足千戶的村民散居在其間。

  潘墊的“黃金時代”十年前就來了。4月,上萬畝油菜花次第開放,是上海市郊獨特的景觀。8月,梨子熟了,當地又有“伏天吃羊”的民俗,沒有什麼比來一場節慶狂歡更讓人愜意的。莊行鎮先後啟動運作的“菜花”“伏羊”兩塊節慶品牌,把“養在深閨人未識”的潘墊推向更廣闊的天地。農家菜、麻花郎糰子、粽子、梨子……村民簡單行銷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傳統食品,就有數以萬計的都市遊客為此埋單。那些宅基上的謀事者,更是號準都市人的脈搏,開出一家家農家樂、羊肉館、梨園等,就此發了家。

  一個潘墊村,最多的時候羊肉館子有八九家,再算上七八個農家土菜館,十余個採摘園,都市遊客有了逗留的理由,也創造了新的工作機會。鄉下老伯不再埋頭田間,成了掌勺的大廚,阿姨們則忙著裏裏外外招呼客人;臨街的人家把宅基前的院子平整、硬化,用作小型停車場;農家羊肉、糕點不僅能堂吃,還可打包成禮盒帶走。原本最“土”的潘墊,找到了與城市打交道的最佳契合點。

  然而,囿于農村土地政策約束,潘墊在十年前的那次“起飛”後,便停滯在半空中。十年間,潘墊鄉村旅遊配套設施只減無增,民宿、遊藝項目消失,曾堪稱特色的梨園草雞場逐一清退,連辦了十一屆的菜花節,至今只有一片菜花田可供觀賞了。

  鄉村遊嘗試向更多元業態發展

  今年“菜花節”剛過,熟悉的遊客説,景致與往年差不多,但感受似乎有些不同。變化源於各景點片區的功能調整。“以前的菜花節更像大廟會,小商販擠在田壟上,金色大道垃圾成海。”如今,菜花節以更規範化的景區模式打造,把觀賞區、遊樂區、農産品銷售區等分隔開。莊行鎮旅遊中心負責人説:“鄉村旅遊景點不能是臟亂差風格,應展示原生態之美。”

  花海不遠處的民俗展覽館是新生事物,館內展示著潘墊村市級非遺技藝“土布染織”的前世今生。一塊塊粗紡格子布,被製成北歐宜家風的沙發套、靠枕,民國風的口金包、旗袍,以及男士襯衣、短褂。

  潘墊今天的土布家居、手工藝品展銷尚處在1.0版階段,人們最多能在旅遊中心買到一個土布制的零錢袋,更多品類的創意商品尚未量産。但不能不説,這給了瀕危的土布染織技藝一個機會,也將是潘墊的一縷新曙光。植入文化創意的土布,嫁接都市人的審美,以“莊行格子”商業品牌形象亮相,給潘墊的鄉村旅遊業注入另一維度的民俗文化靈魂。

  離開潘墊前,記者還參觀了一處尚未完全竣工的新中式庭院。本月,這裡20余間高檔中式民宿客房將對外營業。儘管受土地指標、政策法規限制,潘墊的老百姓還是嗅到鄉村旅遊業轉型升級的機會,嘗試向更高品質、更多元業態發展。

  考慮打造一個集聚的“景點鏈”

  潘墊村行政負責人陸雲峰説,潘墊當下的工作重點是打造更有“鄉村肌理”的生態環境,通過大力推進“自然村保護規劃”和“墻面白化、道路硬化、水面凈化、環境美化”的美麗鄉村建設工程,生態環境正不斷優化。再過兩年,這裡將田成塊、林成網、水成係、宅成景、路成環。當地也鼓勵嘗試,讓百姓打造民宿樣板,可民宿建起來了,如何能讓都市人願意在鄉村住一晚?莊行鎮的旅遊部門在考慮打造一個景觀集聚的“景點鏈”,把鎮域內每個村的風光、特色農産串聯起來,延長旅遊鏈條,給市民多一些留下來的理由。

  陸雲峰也表示,如果配套的農業建設用地不能獲批,潘墊旅遊節慶很難有質的突破。過去十年打造的每一個景觀都是臨時性的,節慶一過須全部拆掉。但以潘墊的鄉村旅遊業基礎和區位優勢,想要獲得更廣泛的社會主體參與打造旅遊品牌、引入大規模旅遊設施並不難。如有相應的用地保障,潘墊會迎來新的騰飛和發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