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英雄書寫,用家國情懷和信仰力量為電視劇錨定價值坐標——“中國電視劇走過60年”綜述之三
①②③分別為《激情燃燒的歲月》《士兵突擊》《潛伏》的劇照。製圖:李潔
電視劇《人間正道是滄桑》正在熒屏重播,該劇把跨度超過20年的歷史,濃縮在兩個家庭成員和一批青年人身上,通過他們的選擇奮鬥和成長、家庭的聚散離合,揭示中國共産黨在複雜鬥爭中逐漸走向成熟,最終成為執政黨、建立新中國的歷史必然性。
《人間正道是滄桑》被譽為紅色題材創作模式的又一次創新嘗試。中國電視劇誕生之後,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革命歷史題材和軍旅題材等的英雄書寫始終是電視劇創作的熱點,從《敵營十八年》《夜幕下的哈爾濱》,到《士兵突擊》《亮劍》《潛伏》等不少電視劇,都作出過開創性的電視藝術探索。
梳理革命歷史題材電視劇的拍攝理念和手法演進,可以看到社會文化和觀念的變遷。其中對英雄的書寫,對忠誠信仰的歌頌,始終不曾改變,成為電視劇的價值坐標。
熒屏英雄的魅力,來自真實存在的信仰的力量
民族崛起、國家發展的史詩和忠誠信仰的書寫,是每一代電視人心中最難以割捨的創作,是每一位有追求的演員都想投身的題材。熒屏上,謳歌英雄也成為觀眾成長的記憶陪伴,其中既有 《夜幕下的哈爾濱》中的王一民、《紅岩》中的江姐,也有“逢戰必亮劍”的李雲龍等,可以説,正是電視劇對英雄的書寫和影像呈現,生動表徵了我們來時的道路和未來的方向。
“革命歷史題材中的英雄書寫,之所以受到觀眾喜愛且長盛不衰,是因為他們代表國家利益和民族氣節,其舍生取義、為國為民的故事,也因為契合觀眾的心理而具有極大的號召力。”導演毛衛寧認為,有了價值和信仰的高度,再加上電視工作者的努力,這類題材能為觀眾展現一個波瀾壯闊的世界。
事實上,我國的第一部電視連續劇就是一部革命歷史題材。1981年播出的九集電視劇《敵營十八年》,首次運用懸念手段,開了反特諜戰劇的先河。改革開放之後,1984年播出的13集電視連續劇《夜幕下的哈爾濱》轟動一時。2007年,趙寶剛執導,陸毅、李小冉、周傑等主演的新版 《夜幕下的哈爾濱》在央視一套開播,收視位居全國衛視同時段電視劇榜首。近年來,《暗算》《潛伏》劍走偏鋒,開創了諜戰劇“燒腦”模式。
無論是新拍還是翻拍,許多主創都認為,革命歷史題材和軍旅題材不應在自己的代表作中缺席。一批優秀的電視劇串聯起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烽火歲月,以及和平年代沒有硝煙的戰場,通過熒屏故事講述可歌可泣的真實歷史。
有學者認為,這些電視劇的故事和人物之所以歷久彌新,是因為它們依託民族和國家的真實歷史和奮鬥,中華民族英雄輩出,他們代表了我們的精氣神,是我們每個人嚮往的目標和偶像。由此它們也在文化意義上,成為一種集體記憶,呼應著文化心理深潛的審美期待,這種“價值引力”因國家、民族的基因而擁有時代感、歷史感和人格震撼力,在時間長河中留下無法磨滅的印記。
並非顛覆而是還原,英雄的成長成為新的熒屏看點
《中國電視》執行主編李躍森認為,從普通人的角度來書寫英雄的成長,成為近年來一種較為普遍的方式,比如以余則成為代表的“小人物英雄”和以李雲龍為代表的“草莽英雄”,反映了觀眾審美趣味的變化;《士兵突擊》裏的許三多“不拋棄不放棄”“從孬兵到好兵”的過程,以及《歷史的天空》中姜大牙思想政治覺悟提升,這樣的成長過程更像是內在的“成人”。“英雄經歷成長與蛻變的過程,正在成為新的熒屏看點。”
觀眾看到了榜樣背後鮮活的生活氣息。從光輝業績到日常生活,英雄故事在與愛情故事、家族故事的交融講述中,接地氣有生氣。外表上其貌不揚的情報員,少言寡語甚至稍顯木訥的神槍手,這樣的形象與其説這是電視劇對英雄的 “顛覆”,不如説是其對角色本來的一種“還原”。在性格上,他們從千篇一律的完美英雄轉變為個性鮮明——比如,《亮劍》中的李雲龍、《狼毒花》中的常發,他們脾氣暴躁、不拘小節、做事容易衝動,然而,正因為這種“缺陷”讓觀眾得以觸摸英雄軀殼下靈魂的某種溫度。
英雄的成長著眼于尋找自我與信仰價值的過程。特種兵王暉“衝出亞馬遜”為國家、軍隊爭光;《士兵突擊》中許三多和《我的兄弟叫順溜》中順溜的堅守,他們在自我確認中,完成了對身份的確認。李躍森認為:“未來英雄形象的創新,重要的還是在探尋人的心靈世界上下功夫,在人物形象的豐富性上下功夫。”
在告別臉譜化、類型化的成規後,英雄借助影像傳播逐漸走向個性化,歸於價值和信仰的統一:“不那麼完美”的英雄身上,同樣凝結著優良的文化傳統和與時俱進的時代精神,這些英雄品格在塑造個人人格的層面上發揮重要作用,使得英雄主義在今天閃耀著更為璀璨奪目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