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這是中國向全世界擲地有聲的宣示。短短兩個多月以來,中國金融開放舉措全方位密集落地,中國對外開放邁向新征程。
上海不僅是上一輪金融開放的“試驗田”,也是新一輪金融開放的“橋頭堡”。走出去、引進來、防風險、促改革,上海正開啟中國金融與世界交融發展的“新畫卷”。
創新先行者:上海金融敢於“弄潮”
作為金融開放的排頭兵和先行者,上海一直走在全國前列。2017年上海金融市場交易總額達1428萬億元,直接融資總額達7.6萬億元,佔全國直接融資總額的85%以上,外資金融機構佔上海市所有持牌金融機構總數近30%。
作為全球金融要素最集聚的城市之一,上海進一步豐富金融産品和服務體系,爭取與我國經濟地位相匹配的國際影響力和話語權。
今年3月,我國首個面向境內外投資者同臺交易的原油期貨合約在上海正式掛牌交易。“從目前來看,雖然未滿百天,但首秀相當成功。”中國證監會新聞發言人高莉表示,原油期貨的上市無疑是服務實體經濟、助力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最佳案例。
上海期貨交易所理事長姜岩説,交易所正在努力提高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及在全球範圍內的影響力,最終成為産品種類齊全、客戶遍佈全球、信息集中共享、技術安全領先的世界一流交易所。
作為資本市場互聯互通的“試金石”,平穩運行3年多的滬港通從5月1日起每日額度擴大4倍,讓內地投資者享受更為方便的港股交易體驗。而隨著6月1日A股順利“入摩”,中國股票市場正式與國際接軌。
6月7日,太平洋保險在上海簽發全國首張個稅遞延養老險保單,意味著個稅遞延養老險試點政策正式落地實施。“我們要力爭把上海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總結好,運用、擴大到全國。”上海保監局副局長王曉東説。
開放踐行者:引進來、走出去交融發展
“宜早不宜遲,宜快不宜慢”。4月底以來,一批金融業對外開放項目快速推進,既有新設機構的突破,也有擴大經營範圍的突破。上海將繼續在銀行、證券、保險、金融市場、FT賬戶、銀行卡清算機構和非銀行支付機構六個方面爭取先行先試。
——擴大保險業對外開放。4月27日,全國首家擴展經營範圍的外資保險經紀機構韋萊保險經紀公司,變更經營範圍申請獲得審核批准。
——擴大證券業對外開放。5月8日,全國首家申請新設立外資控股券商野村控股株式會社,向中國證監會提交了擬持股51%的申請材料。
——擴大金融市場開放。6月6日,證監會發佈包括《存托憑證發行與交易管理辦法(試行)》在內的9份文件,標誌著中國存托憑證(CDR)制度核心規則全面落地,助力A股國際化,也為“滬倫通”鋪路。
上海銀監局副局長周文傑透露,法國歐諾銀行聯合光明食品集團擬共同發起設立消費金融公司;摩洛哥外貿銀行股份公司上海分行有望在今年三季度開業;約旦阿拉伯銀行已提交籌建上海分行申請,若獲批將成為約旦在華首家營業性機構……
“引進來”“走出去”推動上海和世界交融發展。目前,上海證券交易所、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參與的海外收購陸續落定。繼國內交易所與哈薩克斯坦、巴基斯坦證券交易所合作之後,滬深交易所聯合體5月與孟加拉國達卡證券交易所達成25%股權的收購協議。
上海證券交易所理事長黃紅元説:“上交所將繼續加強與境外交易所之間的合作,增強服務實體經濟能力,支持新經濟、創新企業上市融資,立足上海,面向世界。”
改革推動者:金融中心建設邁向新征程
“上海要積極主動搶抓國家擴大對外開放的歷史性機遇,深入推進金融改革開放,加強金融中心建設與自貿試驗區、全球科創中心建設聯動,推動金融更好地服務‘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建設。”上海金融辦副主任解冬表示。
服務高品質發展和新一輪對外開放戰略,是上海金融的重要使命;探索體制機制改革,防範化解重大風險,也是上海建設國際金融中心的“底線”。
上海已建立金融綜合監管聯席會議制度,探索功能監管;建設類金融風險監測預警平臺,監測近20萬家類金融企業,及時識別重大風險隱患;統籌推進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率先在全國清理整頓ICO及比特幣交易平臺,監管規章制度陸續健全……
目前,上海地方債務率在41%左右,遠低於全國平均水準;4月末銀行業不良率0.54%,處於全國最優之列。跨境資金流動平穩有序,未發生系統性、區域性金融風險。
“以開放促改革、以開放謀發展。”上海市副市長吳清表示,作為中國最大的經濟中心城市和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上海將拿出改革開放再出發的勇氣和魄力,以更大力度、更實舉措,推動上海金融業高水準改革開放,努力當好新時代的排頭兵和先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