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最新權威數據顯示:去年以來申城百貨企業轉型效果顯著,消費大幅回流 品牌結構升級成就“上海購物”新優勢
“百貨商店”曾經是上海商業的代表,但隨著商業形態的不斷發展變化,百貨企業日漸失色。不過,從2017年開始,本市百貨企業轉型效果顯著,消費大幅回流,服飾、化粧品的 “中高端”定位成為 “上海購物”的優勢。
市統計局日前發佈的數據顯示,2014年至2016年,本市限額以上百貨企業連續三年銷量下滑,營業面積萎縮。其中,2014年零售額轉為負增長,增速由上一年的5.1%跌至-2.2%。2015年出現大面積關店,戶均營業面積比2013年減少16.2%。2016年零售額增速跌至低谷,利潤率僅為2.7%。不過,2017年,本市百貨業經營情況明顯好轉:限額以上百貨企業零售額比上年增長5.4%,比2013年提高0.3個百分點;利潤率為5.1%,在連續三年下滑後首次提高。
商品升級換代初見成效
長期以來,本市百貨業 “千店一面”,服飾經營嚴重同質化,價格虛高,一度淪為電商企業的 “試衣間”。與此同時,服飾專賣店的蓬勃發展以及海外代購、境外旅遊消費的興起都在很大程度上分流了消費。
針對這種情況,近年來,上海各大百貨企業積極升級品牌結構,整體向 “中高端”轉移。例如,以韓流為特色的百盛優客城市廣場,主打韓國 “中高端”潮流品牌;在新世界大丸百貨的商場定位中,國際知名品牌佔40%,一樓擁有超過40個國際知名化粧品品牌。此外,港匯廣場計劃引入五家國際一線品牌、法國巴黎老佛爺百貨將在陸家嘴中心開設首店,都將引導 “中高端”消費從國外回流。
百貨商品升級換代初見成效,“品牌中高端化”成為 “上海購物”的獨特優勢。百貨消費群體流失現象逐步得到扭轉,服飾鞋帽和化粧品類商品消費企穩回暖。
2017年,限額以上百貨業中,服飾鞋帽針織品類零售額佔50.9%,化粧品類零售額佔18.2%,分別比2013年提高3.7個、2.2個百分點;金銀珠寶類、日用品類零售額分別佔7.1%和5.0%,分別降低2.5個、1.5個百分點。
百貨企業升級改造成主流
近年來,百貨行業呈現新舊更替的局面, “關店潮”和 “更新潮”疊加而至,各大百貨企業分化發展。
2017年,營業近20年的太平洋百貨淮海店以及營業15年的老牌商場大西洋百貨黯然關店。與此同時,新一輪更新潮正在興起:南京東路商圈的第一百貨、東方商廈,陸家嘴商圈的華潤時代廣場,徐家匯商圈等都在進行大規模改造。
通過升級改造,龍頭企業變身為綜合零售生活廣場。
百貨業調整升級大致有如下幾大方向:一是擴容餐飲及文娛服務業態。如新世界百貨巴黎春天浦建店引入巨型滑梯,巴黎春天將百貨業壓縮到一樓和二樓兩個樓面,三樓到五樓引入生活類項目,包括親子樂園和早教中心,餐飲和電影院等,以期增強消費者的體驗品質。
二是自持物業的大型百貨企業升級為大型商業中心,如上海一百商業中心。第一百貨與東方商廈南東店合體為新型文化商業中心。升級後的第一百貨全場品牌更新率達70%,餐飲佔比提高到30%。
三是轉型城市奧萊,如原天山百盛閉店調整後,聯合韓國衣戀集團轉型打造城市奧萊——百盛優客城市廣場,開業當天商場營業額比此前最高
峰值高出5倍。
將維持優勝劣汰競爭格局
在未來一段時期內,百貨業仍會競爭激烈,將繼續維持前期的優勝劣汰、調整升級趨勢。
根據贏商網統計,2017年,上海共新開36個商業項目,總面積約268.69萬平方米,興業太古匯、長寧來福士廣場、上海萬象城等多個知名項目集中亮相。據不完全統計,2018年將有41個商業項目計劃開業,總商業面積約396.41萬平方米。商業地産快速擴張,導致零售市場長期呈現供大於求的局面,百貨行業將繼續維持優勝劣汰的競爭格局,一批舊劣百貨企業將被淘汰,升級換代和調整品牌仍是百貨企業的中長期任務。
經過前一輪的關店及更新改造浪潮,上海百貨行業在加速集聚。可以預見,在未來一段時期,本市百貨行業集中度會有顯著提升。
線上線下強強聯合為龍頭實體零售業發展注入新活力。電商企業為爭奪線下門店資源,有強烈的意願與實體商店聯手合作。另外,大中型百貨企業自持物業,降低了運營成本並享受商業地産帶來的高額溢價,可持續前景向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