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卷《中國文化史跡》全譯本出版

2018-06-19 09:15:36|來源:文匯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呈現中國代表性文化史跡近百年演變 13卷《中國文化史跡》全譯本出版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

《中國文化史跡》中文全譯本系統介紹中國百年前有代表性的建築、石窟等文化史跡。(上海辭書出版社供圖)  

  中國歷史與文化遺跡圖錄 《中國文化史跡》全譯本日前出版,該書由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與上海辭書出版社歷時四年多合作完成。在學界看來,13卷 《中國文化史跡》全譯本的出版,極大豐富了中國歷史尤其是晚清史的資料來源,促進了中國圖像文化研究的整體發展。

  《中國文化史跡》由日本學者常盤大定、關野貞通過實地考察和史料鉤稽編撰而成,日文初版曾于1939年至1941年由法藏館陸續印行。此次中文全譯本基本採用了日文初版本的形制,以最大限度保留原書風貌倣真影印。相較日文原版12卷本,中文全譯本另編“踏查校記”卷,共計13卷。全譯本由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主持編纂,組織人員翻譯解説文字130萬字,並撰寫踏查校勘報告30萬字,上海雅昌修復圖片約3000幅。

  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教授葛兆光説, 《中國文化史跡》全譯本出版的意義可以用 “回首與重訪”來形容。 “日文原著所載的部分文物、遺跡,近百年來因風化侵蝕破壞或重新修繕,已非舊時形態。我們重新勘察這些路線,相當於回到近百年前的現場,拾歷史遺珍,梳理觀察文化史跡的變化。”他認為,這套書中大量圖像的另一重價值在於,可以從當時的照片細節中一窺文物史跡的整體造型和所處環境,而不僅僅是單一的展品。 “一些古代文物,離開了它原本所在的環境,被抽離了放置在博物館中,可能我們就無法理解和感受它當年的象徵和意蘊。”

  據該書全譯本主編、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副院長李星明統計,原書記述了大小佛教石窟群和摩崖窟龕29處,如雲岡石窟、龍門石窟、鞏縣石窟、北響堂山石窟、南響堂山石窟、天龍山石窟等,佛教聖山7座,佛教寺院或寺院遺址230余處。他説,復原歷史文化所需要的證據是多元的,既要看到由文獻構成的歷史,也要關注由物質和圖像構成的歷史,而後者是在中國學術傳統上相對欠缺的,只有將它們融會起來,才有可能還原較為完整的歷史世界。在上海博物館館長、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院長楊志剛看來, 《中國文化史跡》全譯本的出版,展示了中日兩國學者相距近百年分別開展田野調查的學術成果,是中日文化交流成果的體現。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