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技藝傳承 魯班鎖將變身中國樂高

2018-06-12 08:53:54|來源:解放日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非遺項目走進千家萬戶迎來越來越多參與者 技藝傳承,魯班鎖將變身中國樂高

  因為微縮古建築營造技藝,王震華成了網紅。他花費5年用檀木做了祈年殿微縮模型,高463毫米,最大直徑842毫米,是祈年殿縮小81倍後的效果。在江南記憶——2018年“文化和自然遺産日”閔行區主會場,王震華帶著祈年殿微縮模型與魯班鎖而來。

  七千個零件全是榫卯

  從外觀看,祈年殿模型工整得“過分”,沒有雕梁畫棟的花哨細節。模型神奇處,只有上手才能發現。每個零件都可以拆卸再組裝,每道門都可以推開。從門板、門框、門梁、門楣到門上的裝飾橫樑,拆卸成8個小的零件。祈年殿微縮模型7108個零件,都是通過中國最傳統的榫卯結構完成,沒有使用任何粘貼劑,最小部件僅有1.5毫米。王震華在祈年殿微縮模型旁擺了一盒零件,指甲蓋大的微縮魯班鎖吸引絡繹不絕的參觀者,“誰能在兩分鐘內拆開。”幾毫米的魯班鎖在四五個人手裏轉了十來分鐘,沒有人能拆開。“二十分鐘也不行。”還是王震華出馬,他用指尖輕推其中一根,鎖立刻散開。“這不是樂高嗎?”有人小聲説。

  魯班鎖不用釘子和繩子,完全靠自身結構連接支撐起建築物,“經典魯班鎖一共六根,按固定順序安裝,前五根依靠榫卯結構鎖定,但只要找出第六根,輕輕一抽,整個魯班鎖全部散開。”王震華透露,計劃與小米合作製造中國榫卯架構的模型玩具,以故宮角樓、趙州橋為模板,兩千多塊零件完全由榫卯結構拼接而成。“什麼時候有”“多少錢一個?”參觀的年輕人好奇地問起了詳情。

  非遺傳承人亮出絕活

  如王震華般讓古老手藝進入現代生活的同行還有許多。上海藝術品博物館舉辦的第八屆國際傳統藝術邀請展上,中國、日本、韓國、伊朗、烏克蘭等十余個國家的百餘位藝術家,展示圖案艷麗的金銀雕刻、細密畫、駱駝骨木盒和琺瑯器等。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景泰藍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常沙娜、錢美華、鐘連盛和龍泉青瓷代表性傳承人夏侯輝、銅雕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朱炳仁及建窯建盞技藝、畬族銀器鍛制技藝、水晶雕刻技藝代表性傳承人領銜,帶領的中國中青年藝術家團隊也亮出各自絕活。

  “我們在傳統工藝當中,尋找能夠和現代社會相結合的一些元素,比如原材料是草,我們用草進行整合後,誕生漂亮的飾品、胸針。傳統金屬餐具與西洋藝術結合,誕生新的産品。”在第六屆國際(上海)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論壇上,來自韓國的代表這樣介紹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新趨勢,創新案例不勝枚舉。福建建陽建窯是宋代八大名窯之一,傳承人同樣在傳統工藝技能為中心的基礎上,與現代手工藝進行融合。除了傳統的茶盞形式外,他們還可根據當代文化特點,創造出大眾喜愛的産品樣式,如文具、飾品、燈具、辦公用品等,“只有表現出屬於這個時代審美品格的優秀産品,才能讓傳統工藝很好地延續發展。”建窯建盞技藝傳承人如是説。

  三天展會30余項目參與

  非遺項目走進千家萬戶,正迎來越來越多參與者。在為期三天的江南記憶會場,除了具有濃郁江南特色的國家級項目“上海民族樂器製作技藝”外,還有市級項目“七寶皮影藝術”“莘莊鉤針編結”“顓橋剪紙藝術”“上海細刻”等30多個項目參與展出,參觀者能品嘗到方糕、湯圓、海棠糕、小籠包、塌餅、馬橋豆腐乾等閔行區傳統美食,還能購買各類傳統項目的衍生品、小禮品、非遺叢書等。圍繞市級非遺項目“漆器製作技藝”、區級非遺項目“生漆調製運用技藝”等,上海等地專家、傳承人、愛好者紛紛趕來參與上海漆藝傳承交流會”,大家展開視角多樣的交流,獻計獻策,希望建立上海漆藝傳承交流基地。

  而在剛剛落成的華漕手工技藝體驗基地,除了王震華和他的祈年殿模型、魯班鎖,還有堆繡、犀皮漆修飾技藝、陶藝等手工體驗。由三幢樓組成的體驗基地,集藝術館、藝術家工作室、手工藝體驗教室、作品展示廳等多種功能為一體。一群來參觀的孩子們嘰嘰喳喳涌向各個教室,懷著好奇第一次打量這些有著幾百年曆史的“玩意”。未來,這裡將陸續開展季度“主題館日”等形式多樣的活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