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25年精心打磨,上海遞給世界一張文化“金名片”——寫在第21屆上海國際電影節落幕之際
第21屆上海國際電影節25日落幕,絢爛光影和璀璨紅毯轉瞬定格成永恒記憶。這一亞洲電影盛會今年走過了25年征程,國際影響力與日俱增。
從最初廣羅世界影壇新片舊作、用心為影迷打造“電影盛宴”,到如今打造上海文化品牌、築夢電影之都,面向世界代言中國電影力量……上海國際電影節正迎來她“最好的時光”。
聚焦“一帶一路”:影響世界電影新格局
“遙遠的海上的那船啊,請你一直不要靠岸,請你閃亮地駛向前方……”以書寫上海著稱的作家陳丹燕,在本屆電影節上喜迎電影處女作誕生。
中國和塞爾維亞合拍的紀錄電影《薩瓦流淌的方向》在上海國際電影節上宣告完成拍攝。塞爾維亞是中東歐地區歷史悠久的國家,也是“一帶一路”上的明珠。在這部影片中,中國作家陳丹燕行走在塞爾維亞的街頭巷尾,看見戰亂後的愛和希望,細緻入微地解讀它的歷史人文之美。
聚焦“一帶一路”,正推動中國電影形成新的視野與格局。今年上海國際電影節上,有來自“一帶一路”沿線49個國家的1369部電影報名參賽參展。29個國家的31家電影節機構在上海聯合簽約成立“一帶一路”電影節聯盟。首次設立的“一帶一路”電影周更是叫好又叫座。
“‘一帶一路’倡議是最好的橋梁,把中國和全世界的電影人擰成了一股繩。” 意大利影像工業協會國際部總監羅貝托説,意大利已為中意合拍片推出優惠政策,積極孵化中意合拍電影創意。格魯吉亞編劇卡爾瓦錫也表示:“我們是穿針引線的人,通過電影藝術,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串聯在一起。”
眾多由“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攜手合拍、反映古絲綢之路今昔的精彩影片浮出水面。上影集團參與的中哈合拍片《音樂家冼星海》講述古城阿拉木圖“冼星海大道”的傳奇故事;中以合拍片《魔咒鋼琴》反映二戰時期猶太人在上海的生活。上影集團董事長任仲倫認為,如果把有實力、有前途、有潛力的各國電影帶動起來,包括中國在內的“一帶一路”國家電影必將對世界電影格局産生重要影響。
對標“世界頂尖”:國際影響力迅速提升
“在全球電影節的格局中,上海國際電影節的地位正在迅速上升。”戛納電影節總監弗雷茂在短短三天時間裏密集約會各方人士,收穫滿滿。與他同步,剛剛獲得金棕櫚大獎的日本影片《小偷家族》,也“第一時間”來到上海國際電影節上。
今年5月,國際電影製片人協會成立電影節委員會,上海國際電影節與戛納電影節一起成為這個委員會指定成員。這意味著,上海國際電影節在國際電影核心機構中的“話語權”又有提升。
上海國際電影節的國際影響力與日俱增,背後有著中國即將成為全球最大電影市場的強大支撐。改革開放四十年來,經過一代一代中國電影人的努力,中國電影産業直接市場規模已近600億元,觀影人次達16.2億。上影節發佈的《2018中國電影産業研究報告》顯示:2018年第一季度,中國電影創造了200億元的票房,超過北美,首次躍居世界第一。
國際地位的提升,來自上海國際電影節的鍥而不捨——始終堅持匯聚電影産業要素、推動中國電影對標世界頂尖,為世界電影作出貢獻,厚積薄發而終成氣象。
從孵化創投到拍攝製作、從宣傳發行到國際合作,上海國際電影節努力打磨電影工業上的每一個環節。既致敬大師,更扶持新人,在傳承和創新中壯大中國電影力量,是上海國際電影節的不變初心。
打造“上海品牌”:文化大都市插上光影翅翼
“上海這座城市,具備豐富的電影DNA。”來到上海國際電影節上的中外電影人無不讚嘆。
上海擁有深厚的電影文化底蘊:1895年12月底,盧米埃爾兄弟在巴黎市中心的咖啡館放映《火車進站》等短片,標誌電影誕生。僅僅半年之後,《火車進站》等影片就遠渡重洋來到上海。在虹口區的徐園,人們第一次看到了“西洋戲”。在很長時間裏,上海佔據了中國電影半壁江山。
眼下,海派電影記憶被重新激活:滬劇電影《雷雨》宣佈開機,將把曹禺名著創新性搬上銀幕;4K修復版《畫魂》拂去歲月塵埃,再現江南故事;導演謝晉生前執導的唯一喜劇片《大李小李和老李》,又以“滬語配音”的新版重登銀幕;《護士日記》的2K修復版首映,人們仿佛穿越時空,再度聆聽到“小燕子,穿花衣”的童年歌聲……
不忘歷史、開創未來——上海正全力打響“上海文化”品牌,擦亮“上海電影”這塊沐浴百年風雨的金字招牌。今年電影節上,上海電影最新規劃、重磅政策集中推出,吸引眼球。松江區發佈“科技影都”計劃,集聚影視製作機構;戲曲電影“上海製造”聲勢浩大,全力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剛剛推出的2018版《拍攝在上海——上海影視拍攝指南》,則成為中外來賓最感興趣的“伴手禮”。
25年來,上海國際電影節致力於推動中外電影交流,已成為遞給世界的一張文化“金名片”。展望前方,上海國際電影節將乘勢而上再出發,助推中國從電影大國邁向電影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