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東路:見證上海商業文化的風起雲湧

2018-07-04 13:57:14|來源:文匯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被譽為 “中華商業第一街”的南京東路,曾經是中國最早出現煤氣路燈、自來水、電燈、道路排水工程、有軌電車線路、公共菜場、摩天大樓等的馬路之一,也是上海第一批百貨公司先施 (今時裝公司大樓)、永安 (今永安百貨)、新新 (今食品一店)、大新 (今第一百貨)崛起的地方,可以説上海大型零售業的起點就在這裡。改革開放40年間,南京東路喧囂的人流與奪目的霓虹燈宣示了上海繁華的永不落幕。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6

今天的南京路步行街(攝影:壽幼森)

  在這條馬路上,繁華永不落幕,行人永不疲倦

  南京路以西藏中路為中界,西面是南京西路,東面是南京東路。當年的十里洋場,雖然都是商業街,但到如今已經發展出不同的定位和特徵。一位上海作家曾經如此描述過:南京西路比較突出的是商務特徵,南京東路則呈現出典型的旅行觀光地的特徵。而最能集中體現改革開放40年來南京東路發展變化的,是南京路步行街。

  在這條繁華永不落幕、行人永不疲倦的馬路上,能看到老上海的商業歷史文化與改革開放的時代特徵之間的有機結合。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7

1990年代中期的南京東路(資料圖片)

  第一次來到南京路步行街的人,很容易被眼前壯觀的人潮人海驚到,一眼望去滿滿的到處都是人,然後走了10分鐘後眼前仍然有這麼多人,讓人不禁想到如果從天空中往下看,地上密密麻麻的人潮涌動的場景一定很壯觀。無論節假日還是工作日,每天都有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到這裡,閒步遊覽與購物後又奔向另一個目的地。

  按理來説,人多擁擠的道路難免讓人煩躁,但南京路步行街不同,人們是帶著喜慶與讚嘆來到這條馬路上的。遊人走走停停看看,即使不進商場購物,身處開心的遊客人群中,不自覺地也跟著歡樂起來。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8

1980年代的南京東路熙熙攘攘,從照片上看,那時的女性已經開始“會打扮”了(資料圖片)

  一方面是路上人太多,走不快;另一方面,走在南京路步行街上,腦海裏仿佛就有一個聲音在告訴你:走慢點,多看看——哪怕這條路對很多上海人來説已經走了很多個來回了。南京路步行街很寬,兩邊的樓層在今天來看已經不算高了,因此行人稍一仰頭就能看到大片天空。馬路兩邊的建築高低起伏、 錯落有致,再加上林立的招牌,讓人有夢回老上海的錯覺。當年,就是隨著先施公司、永安公司、新新公司和大新公司這四大公司陸續開張,近代上海的大商業由此拉開序幕。發展至今,南京路步行街已經匯聚了恒基名人廣場、宏伊國際廣場、悅薈廣場、置地廣場、永安百貨、時裝商店、第一百貨、東方商廈南東店、百聯世茂國際廣場等百貨及購物中心商業項目。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9

南京路以西藏中路為中界,西面是南京西路,東面是南京東路(本報記者葉辰亮攝)

  仔細觀察的話,會發現南京路步行街採用的是不對稱設計,肌理、顏色不同的人行道板將街道劃分為流動區和駐留區。流動區內,摩肩接踵的遊客匯成兩股巨大的人潮,悠閒而井然有序地交錯通過;駐留區內,走累的遊客可以在休息區小坐片刻,還有充足完備的服務設施,以及街頭小景、雕塑小品、休閒設施等。

  南京路步行街上,每隔200米左右就有一個十字路口,如果説馬路兩旁的建築讓人感覺到包圍的話,這些十字路口就如同放鬆壓力的出口,整條南京路步行街呈現出一收一放、一張一合的節奏感,讓人感到放鬆與安心。

  世界級的都市需要世界級的商業步行街

  回首40年前,南京東路隨著改革開放的大潮開始悸動,從1990年代初期開始,一大批新型的綜合性商業大樓出現在南京東路,如早期的 “大慶” “協大祥”等中型商廈,後來又有 “新世界城” “置地廣場” “一百新樓”等大型購物中心。此外,對部分歷史建築還採取置換利用的辦法。

  儘管新增加了許多當時非常先進的商業購物大樓,但人們也愈發認識到南京東路存在的短板。當時的南京東路上,商業規模其實已經無法滿足消費者需求,表現為商店單線、單層居多,導致四大商店一帶人流高度集中;而店堂內空間小,造成消費者過分擁擠,購物體驗不佳。此外,店堂內的擁擠也蔓延到街道上。再加上南京東路上公交、貨運車輛混雜,交通情況複雜,進一步加劇了南京東路上人多擁堵的現象。總體來説,南京東路上人多、車多、店多、招牌多,缺乏整體規劃設計,這些成為制約南京東路進一步發展的障礙。而缺乏休閒娛樂等配套設施,以及可供選擇的商品品種數量不充足,更缺乏海外大品牌的入駐,也使得南京東路的發展空間受到制約。

  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南京東路舊區改造轉向形態、功能開發並重的時期。1995年7月,南京東路開始實施週末步行街,這成為當時上海城市的一道熱鬧的新風景線。據媒體報道,1996年週末步行街平均客流達129萬人次,最高客流達170萬人次,最低也達八萬人次。後來,步行街客流穩定在80萬到100萬人次。南京東路上不僅人多,滿意度也很高,據上海商業職業學校在2000年的一項街頭抽樣統計調查,對南京路步行街表示 “非常成功”和 “成功”的佔到74.1%。

  南京東路推出週末步行街的試行辦法後,也對南京東路的規劃以及基礎建設提出更高的要求。商家們通過週末步行街的洗禮,發現自己沒有能力承受如此巨大的人流。因此,政府、商家、市民三方都對南京東路改造的呼聲越來越高。從1998年開始,對南京東路進行整體規劃改造的工程展開了,1999年末,步行街計劃第一期工程完工了,南京東路從西藏中路到河南中路之間的路段,從“週末步行街”成為 “全天候步行街”。2011年11月,定位中高端的南京東路名人購物中心落成啟用,大量國際知名品牌入駐。根據2016年統計數字,上海零售的稅收貢獻排在房地産和金融業之前,上海的零售市場在全球排名第三,僅次於倫敦和迪拜。這其中,以南京東路為龍頭的上海商業發揮了突出作用。

  世界級的大都市都有一條世界級的商業步行街,比如巴黎的香榭麗舍大街,紐約的第五大道,倫敦的牛津街,東京都的新宿大街……而南京路步行街無疑當得起代表上海在國際舞臺上的地標身份。為了更好打造南京路步行街,2016年,黃浦區就已開始打造“上海國際消費城市示範區”,對南京路步行街上許多老品牌進行改造。前不久,在 《全力打響 “上海購物”品牌加快國際消費城市建設三年行動計劃 (2018-2020年)》中,上海商務委專門提出了商業地標重塑專項行動,重點通過提升軟硬體水準,重塑 “中華商業第一街南京路”。

  相關連結

  南京東路上的老字號

  朵雲軒:南京東路422號

  朵雲軒是中國收購、經銷、出版、收藏書畫及其他藝術品的機構,1900年開設于上海。朵雲軒經營上注重與國內尤其是南方書畫、篆刻家的聯繫,經常舉辦作品展覽和學術活動。

  張小泉:南京東路490號

  張小泉剪刀是中國手工業的傳統名牌,已有三百多年曆史,雖創始於杭州,在上海也是赫赫有名,上海總店就在南京東路。

  據上海檔案館資料記載,1950年,上海數十家張小泉剪刀商店簽訂同牌同記聯名具結書。內容主要是: “張小泉牌號沿用已久,難以更改,共同使用,加記號以為識別,永無爭議。”1956年公私合營, “張小泉協記” “張小泉鴻記”等合併成上海 “張小泉”。 1956年上海 “張小泉”開始使用張小泉企業名稱 (即字號),1987年獲得“泉字牌”商標,1993年10月被國內貿易部授予 “中華老字號”。

  真老大房:南京東路536號

  1842年,上海老城廂董家渡有一間茶食店,名為 “陳大房”。到1902年,陳奎甫盤進此店,改名為 “老大房”,後來搬遷到南京路福建路口,由於其經營有特色,名聲也越來越響。

  這裡的鮮肉月餅最經典,人氣超旺,還有一些土特産也頗多人喜歡,每次路過都看到店內人頭攢動,尤其受阿叔阿娘歡迎。

  沈大成:南京東路636號

  沈大成創建於1875年,至今已有143年曆史,總店就位於南京東路636號。

  由於沈大成注重選料,講究製作精細,發揚傳統,立意創新,因而一舉成名。沈大成的壽桃、壽糕、桂花條頭糕、雙釀團、青糰等品種享有盛名,還有蟹粉小籠、餛飩、各式二面黃及宴席點心,均風味獨特,口碑甚佳,因而早在上世紀三十年代就享譽海內外。沈大成集小吃風味之大成,研究推出帶有濃郁上海風味的醉蝦、醉蟹和香糟系列,這些風味菜深得廣大消費者歡迎,已成為沈大成的特色菜之一。

分享到: